城市的丛林里,车水马龙,行人匆匆,男女老少每日奔波于生计、学业、爬升、算计……形形色色的各类复杂中,不觉中,秋风起,黄叶落,转眼又是中秋。
茶主设计了“信仰之路_转山”的户外活动,心向往之,几经周折,匆匆成行。 “转山“是一种盛行于西藏等地区的庄严而又神圣的宗教活动仪式,在西藏许多地方都有转山的习俗。转山的习俗源自雍仲本教,藏族人的转山,指的是神山,佛经上说居于世界最高的山,即须弥山。须弥山在佛教中被称为世界的中心,据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道场,在印度教中它又是湿婆大神的殿堂,人们多以为它只不过是一处虚幻的所在,一座概念的山,殊不知,它其实是一座现实的山。《大藏经·俱舍论》记载:从印度往北走过九座山,有座"大雪山",这就是绵延千里的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岗仁布钦。岗仁布钦,藏语意为"雪山之宝"。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尚在人间时,守护十方之神、诸菩萨、天神、人、阿修罗( 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和天界乐师等都云集在神山周围,时值马年,因此,马年便成为岗仁布钦的本命年。据说朝圣者来此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下地狱之苦;转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释迦牟尼诞生的马年转山一圈,则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
位于迭部县尼傲乡境内的尖尼沟孟日神山,遍布峡谷溪流和原始密林,其中大大小小108个由历代高僧大德开过光的修行洞。孟日神山,是安多地区苯教四大圣山之一,世界24个圣地之一。尖尼沟深处,犬牙交错的石山和密林如织的山褶里,她是独一无二影响深厚的所在,每年都有远道而来的信众到此转山朝拜。
我等凡人,也不为洗脱什么罪名,现实世界的罪孽太多,何时方可洗清?久居城市红尘,来到深山老林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受山林的寂静、自然的伟大,挑战一下身体潜能,活动一下筋骨,也未尝不是一件美事。
7:30出发,4个多小时车程,中午时分在岷县特色小吃_哈记面馆咥一碗面片,就着卤牛肚,味道确实不一般。
饭后,又是长途驱车,两个多时辰,到达红色记忆_腊子口。 腊子口在迭部县东北,腊子口系藏语之转音,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实如其名,腊子口周围群山耸列,峡口如刀劈斧削,腊子口河从峡口奔涌而出,两崖林密道隘,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于9月12日,到达腊子口。国民党沿朱李沟口、腊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带分点布设了数道防线。尤以腊子口为其防守重点,在桥头和两侧山腰均构筑了碉堡,并在山坡上修筑大量防御工事和军需仓库,敌人妄图凭借天险把红军扼阻在腊子口以南峡谷中。是时,红军左侧有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侧有胡宗南主力,后侧有从四川跟来的刘文辉的川边军侧翼,如不能很快突破腊子口,就会面临被敌人四面合围的危险。
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腊子”在藏语里有“山坡、陡峭”之意,腊子口则由藏语“腊子库”演变而来,意思是“山脚的深谷”,口宽约30米,周围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两个悬崖绝壁间夹着一道窄窄的山沟向上延伸,两边绝壁峭立。山中一道河水急流而下,隘口处的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横跨于两岸陡壁之上,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蒋介石在岷县、腊子口地区配置了两个师,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的出路。鲁大昌两个营的兵力驻守在腊子口,1个营扼守隘口,1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师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可随时增援。他们在长30米,宽8米的口子内一座木桥桥头和山崖上构筑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的火力网。
毛泽东清楚地知道,腊子口再险,红军也要攻下来,否则就得重回草地去。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没有挡住红军的前进,雪山草地红军都走过来了,撕碎敌人在腊子口的封锁、打通北上通道成为红军当时唯一的选择。毛泽东果断地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 9月16日下午,腊子口战役打响,红军先后发起了五次猛攻,因山势地形异常险峻,兵力无法展开,都未成功。敌人在桥头建了一个碉堡,但修碉堡利用腊子口的山势地形,以及后方的悬崖峭壁,碉堡上并未修建盖子。当时,敌人将所有的兵力都放在前方,而两侧却没有部署兵力,王开湘与杨成武想,如果有人能从悬崖峭壁爬上去,红军上下两面夹击,就可能会打下隘口。
在半夜时分,部队暂停进攻,重新研究作战方案,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政委杨成武率领第6连从正面进行夜袭,夺取木桥;如果偷袭不成就连续发动进攻,达到疲劳敌人,消耗敌人弹药,造成敌人恐慌的目的。另一路由团长王开湘率领第1、第2连,悄悄地迂回到腊子口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后面去。战斗再次打响时,正当正面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刻,迂回部队已摸到腊子口右侧峭壁下。就在这个紧急的关头,一名在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毛遂自荐,他说,我能爬上去,因为我没有参加红军之前是跟着爷爷上山采药,我们贵州的山也很大,很陡峭,只要给我一根长杆,上面系住钩子,我就可以利用悬崖峭壁的缝隙爬上去。如果我能爬上去,一个连一个班一个排的战士都能爬上去。当这个小战士说出这一番话时,指挥所变得鸦雀无声,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弱不禁风的小战士身上。最终,小战士不负众望,第一个爬到山顶,腰间捆满手榴弹,纵身跳进了敌人火力最猛的碉堡中,炸掉了碉堡。据记载,这个小战士牺牲时只有17岁,他连姓名都没有,因为跟随红军长征走过了云南、贵州、四川三个省,所以,战友们都叫他“云贵川”。
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腊子口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企图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腊子口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胜迹。此役也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
1935年9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先头部队到达甘肃省岷山县以南的哈达铺。红军各部先后在哈达铺一带休整。21日,中共中央进驻哈达铺。22日,毛泽东等在哈达铺期间,通过国民党的报纸了解到陕北红军的大致情况。是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宣布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中国革命从此走上光明大道……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毛主席高兴地写下了大气磅礴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后,继续前行,路过毛主席曾住地_茨日那村。
茨日那村位于迭部县旺藏乡政府驻地东南侧。1935年9月13日~15日红军到达旺藏寺,一军团住进旺藏村,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住在旺藏寺,毛泽东主席住在该村一家普通小院的木楼上,并在这里向红四军团下达了“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
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村子,据说长征途中毛主席的旧居跟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只是现在已经很破旧了。一组长征途中毛主席与藏民在一起的雕塑面前,我们凭吊先烈。这面雕塑墙静悄悄地矗立着,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下午7点时分,到达我们今晚的宿营地——尼傲乡郭日村。大伙赶紧搭起帐篷,安排宿营地。人多手快,一会儿功夫,洗菜、切肉,茶主早已搭好天幕,垒好锅灶,宿营地上的火锅,确实比任何酒店都更美味!
美食哪能缺了美酒?茶主的一瓶是万万不够的,瑟哥的一瓶也很快见底。美酒的滋润下,歌声飘了起来,茶主的《冰雨》,瑟哥、嘉合唱的《为了谁》……寂静的山林里,歌声嘹亮,皎洁的月光也快乐的升高呢……
简单的幸福应该是最快乐的,歌唱意犹未尽,明天还得转山,收拾东西休息吧。 山里的湿气重,帐篷外已经挂满了露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