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我找到了这把“钥匙”——在通渭县委办公室,我见到同为七零后的党旭涛。看他身材瘦消,架着一副眼镜,谈吐之间斯斯文文,但一说到古堡的话题,他的神情却出现了同龄人中很少看到的执拗和坚持。早在2005年初,党旭涛就决定自费做田野调查,为家乡这许许多多日益荒废的古寨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011年末,《古寨堡》一书图文基本完成。
2012年6月,书稿送交甘肃省人民出版社,不久审稿通过,即将面世。
回顾《古寨堡》一书的成书经过,党旭涛说,“不能说没有困难,但那些大大小小的困难加起来,与曾经筑造古寨堡的先民们所受的困难相比,何至于九牛一毛!我总觉得,在衣食无忧的今天,能沿着先民走过的路走一走,叩听一下历史的车辙走过的声音,那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我觉得自己很充实,也很幸福。希望《古寨堡》一书面世后,能够或多或少地起到一些宣传和引导作用,以使这些掺杂着先民血与泪的历史符号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使我们身边的民俗文化遗产能够滋生出更多的文化价值,从而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七年时光的浸润,每一座古堡在党旭涛的心目中都变得具体可感,和他的生命密不可分。
千余座古堡,因为采访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去探访比较有代表性的古堡,在此后的两天,我和党旭涛从县城出发,沿碧玉到鸡川镇再沿路返回,探访了近十余座古堡,石滩堡——碧玉关堡——鸳鸯堡——黄家窑堡——许家堡——鸡川寨——张八爷堡……它们大致都分布在古丝绸之路在通渭境内的路段——古平襄大道沿途。党旭涛说,在通渭境内,如今的310国道几乎完全袭用了平襄大道的线型轮廓。
我明白党旭涛选择这条路线的深意,过田垄、爬荒山、穿古堡,它让我们可以隐约探到通渭古堡文化的脉搏。
张八爷堡这个充满戏谑的名称,其实是嘲弄了一个兵荒马乱年代,一个小人物可悲、充满荒诞意味的奋斗史。
最雄伟的古堡是我们首先探访的碧玉关古城遗址。从公路边的小山包上去,我们得以一窥碧玉关的全貌。
碧玉关古城遗址,依稀可辨。东西长2000米,南北长2500米。建造年代不详。依山而建,四周如刀劈的悬崖。四条河围城而流。城中部是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李家川遗址。城中南部建有两座堡子。城墙南外有一座庙。城南是牛谷河。城南七里是天水湖,位于郭家岔、岳家岔。天水小溪流入牛谷河。城中包括上店子和下店子。城西是牛洛河,河西是新城,唐代建造,又名马趟子川,现为碧玉乡所在地。碧玉古城下店子东南角是钝角,东城墙顺山而下两次跨过雷家河南端拐了个钝角,正好把雷家河南端包进了城中,既解决了吃水问题又解决了城墙的方正。为了安全在下店子又修了内城。在通渭当地,碧玉关又称闭门关,传说飞鸟难过闭门关,它像一道充满紧张感、力度十足的臂膀,庇护着四周的村落。在灿烂的秋阳下,那些通渭典型的民居三合院,异常生动,充满美感。
此行古堡中最有古意的我想一定是黄家窑堡,从高高的山岭下行,不到两百米,疯长的乱草掩映下,一座古堡像凭空生长出来,残存的堡墙仍有三四米之高,阻挡了去路,在它的对面,是人烟稠密的村庄,是连绵不断的梯田。党旭涛说,如有盗匪来犯,一声锣响,周边的村落早已坚壁清野,全村百姓移入城堡,在缺乏热兵器的年代,这样一座坚堡,在当时几乎是无法攻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