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茶 于 2012-10-4 15:59 编辑
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西仓寺,尕藏索南喇嘛30岁,2009
丝绸之路,不光是遗留的景观,而是历史和人文以及地理风貌的一种交融,从风光背后,可以体会到很深厚的内涵。冯建国的丝绸之路创作成为他用黑白的8×10大画幅相机拍摄的第一个主题。这一次他创作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星期日的大巴扎》,现在仍然是作品中的经典。他说当年他是凭感觉找到有感觉的地方,的确是为了拍摄而作的一次视觉探索的旅行。
村头晓月,八宿,西藏,1999
而后,他陆续去了中国西部,包括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省,很多地方他都反复前往,去过8次甚至10次。西部很美,人文的内容太丰富,任何一个拍摄点都需要把文化历史的直观感觉转变成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影像,这少不了前期的功课。比如在西藏,就一定要对藏传佛教有必要的学习和认识,对当地生活有深入的了解。为此,他曾经带着沉重的8×10相机两次去体验转冈仁波齐神山,经历高原缺氧的晕厥,风寒刺骨和汗流浃背的交替,体会当地居民高原生活的独特味道。
星期日的大巴扎,库车,新疆,1996
“都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高原的人们,坚定的信仰和地理、传统都是相关的。”在一个地方一呆就是半个月乃至更久,冯老师说自己无形中学到了很多,这些学习甚至会影响他对世界的认识,对事情的看法。在他拍摄的《高原的力量:藏族肖像》系列中,他镜头前的藏族百姓人像无一不是自信、自然、放松的状态,他们的表情很美,尽管身上的袍子并不是簇新的,皮鞋也快被磨穿,但是他们的内心有一种超越平凡生活的纯净,那种纯净会感动在玻璃取景器后观看的他。“拿小相机(拍照)和8×10拍人物还是很不一样的。我通过几年拍西藏人像感触很深。人物站在你的镜头前面,他有很多很细节、下意识的感觉,有很多瞬间,就看能不能通过你跟人的交流去捕捉到。每个人看东西会有自己的视点或者模式,有你对事物的理解。感觉,是通过你的相机来表现的。我基本没有附加给他们任何东西,找的人物都是随意的。表现的是很放松很本能、朴实自然的那种东西,这种感觉是你改变不了的,是人本身带来的。”
在冯建国去了黄山、张家界等风景名胜之后,他也有了相似的体会。“名山大川的气势,雾霭萦绕的缥缈,置身其中的摄影者拍出很美的画面,这才是达到了美学的第一步,而第二步就是通过理解传统文化、历史背景把这些综合知识通过影像表达出来。理解古人对山水的追求,进而让影像升华到另一个层次。”
盛装的妇女 , 普兰, 阿里,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