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茶 于 2012-10-4 15:52 编辑
在1936年,单反相机才首次出现,那台德国出品的Kine Exakta采用的还是俯视取景器,到1948年康泰时(CONTAX)才研制出五棱镜取景器的单反,成为当今常见的单反相机外形。现在的单反,想要什么功能都行,LCD取景、全自动对焦、全自动曝光、高速连拍、包围曝光、ISO高到10000……方便摄影人拍摄各种题材。并且它普及得不像话,一度成为文青的“装”备,后来又成了三口之家的必备旅行设备,现在是老年人退休之后寻找生活乐趣的武器。旅行在外,什么都可以不拿,单反不能没有! 一旦在海边拍的云彩出不了层次,夜景噪点太大,或者暗弱光线下虚焦了,人们往往先推托说设备不行,而这个人手里拿的可能都是一台5D了。设备真的就那么重要,一定要追着数码发展的速度和它赛跑吗?
追溯到单反出现之前,从1839年达盖尔(Daguerre,Louis Jacques Mandé,1789-1851)发明银板摄影术开始,摄影的历史都近100年了,在那期间,已经有无数摄影家用笨重的大画幅相机,以银板、玻璃板为底片,拍摄出至今都无法超越的作品。所谓的“设备”,只要了解它,恰当地使用它,怎么能拍不出作品?最近采访一位著名的摄影师,他就是这个观点的绝对支持者。你见过拍时装图片用卡片机的人吗?绝对分辨率够高,画质够好,印刷效果精美。用他的话来说,“真正把手中的设备玩熟玩透的摄影师在北京没有几个”。根据不同的色温来调白平衡,单就这一点,很多摄影师都可以忽略不计了。我有一次在日本出差,随行的摄影师在拍静物的时候都随身带色卡,我当时很惊讶,但他说这是专业摄影师必需的,无论经验如何,相信眼睛是不够严谨的。北京的摄影师用测光表很普及,但带色卡的少之又少。
说到严谨,大师中又有反例。很多人喜欢爱德华·韦斯顿拍摄的海螺,他用光独特,自己搭建了一个曝光环境,在圆形的铁筒中他小心翼翼地把海螺放稳,长时间曝光,用1个小时甚至更长。懂摄影的人又该问了:胶片早就互易率失效了,曝光那么久?是的,韦斯顿是这样拍的,他的日记中如是记载。他觉得想用什么曝光组合,眼睛一看就知道了,所以他从来不用测光表,可是他拍摄的作品张张都能做到现在数码设备的高动态效果,从最暗到最亮,高光和暗部都不丢细节甚至达到完美,这才是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