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五泉山人 于 2012-9-10 12:14 编辑
烟波浩渺后,黄河向西流
傩舞戏,黄河岸边的丰收之舞
大河岸边姊妹峰
罗家洞的亭子
黄河之滨的炳灵寺
川台塬三级地貌清晰可见
从束缚的峡谷中到了宽阔河川中,平缓的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S"形大拐弯,缓缓向西流去。
大河西流,在短短40公里峡谷中,留下许多令人惊奇的地理现象。
黄河高原鳅,是以兰州为最下游界限的鱼类,也是兰州鱼类的土生品种,更是黄河污染的生物报警器。
大河西流之地
“果然黄河在向西流淌!”当站在永靖县城外的罗家洞寺院悬楼上,大河西流的地理景象便出现在我们视野中。
穿过永靖县城的黄河大桥,向右沿着公路,顺黄河而下,走过罗家川村,便到了罗家洞。罗家洞距离县城四公里,是一处开凿于高崖绝壁的佛窟,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5)。在县城,人们看到红崖绝壁上镶嵌着一座独立缥渺的飞楼建筑群。这就是罗家洞的标志性建筑飞楼了,飞楼是依着悬崖而建的楼,只有几个粗大柱子承载着所有的重量,这和恒山悬空寺有些相似。悬楼是眺望大河西流的最好去处。
站在悬楼上,向远处眺望,黄河从东方而来,从束缚的峡谷中到了宽阔河川中,平缓的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S”形大拐弯,缓缓向西流去。近处的农家院落、县城高楼、绿色大地,远处的雾宿睡佛的山形等景观,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令人惊叹的画卷。
从地图上看,黄河在永靖炳灵寺附近的寺沟峡后,算是进入了刘家峡水库。不久,河道转向东北进入刘家峡,等汇合洮河后,又转向西北,过刘家峡大坝后,经过罗家洞到盐锅峡的这一段黄河,直接向西流淌而去。直到在40多公里外,过盐锅峡后,黄河才有复归于向北而去。
奔腾在峡谷和盆地之间的黄河,河段大多呈现着一种葫芦形的地理构成,狭窄的峡谷区,算是葫芦腰,而宽阔的河谷盆地就是葫芦的肚子,在一放一收中黄河滚滚向前而去。
西流的黄河,先经过刘家峡,这是长约12公里的峡谷,黄河切穿前震旦系的变质岩后,形成了峡谷,峡谷两岸高山对峙,宽处约200米,最窄处只有50米-60米。而后的河谷盆地,在地理上属于小川——大川盆地,这是刘家峡和牛鼻子峡之间一处盆地,长约12公里,最宽处达到4.5公里。河边的川地,高出河床5米-10米,宽500到1000米,最宽处达3500米,河川内地面平坦,宽整,土壤肥沃,是永靖县最好的农耕区。
向西流淌的黄河,将我们眼前的河川一分为二。按照地理学的观点来看,大多数东西向的大江大河中,地球的自转对于河流河床的形成,对于流水的侵蚀与切割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就导致河道一般靠近河川南侧。
因此,黄河并不是将小大川盆地平均地分为两部分,而是形成了一大一小的格局,罗家洞到黄河河道比较狭窄,而河道到北面山脚下则非常宽。
在N多年前,罗家洞一带就流传着一句俗语:“红山白土头,黄河向西流;眼前珊瑚树,尔当此处留。”
民间传说,这是一位尼泊尔僧侣潘唐娃的师傅告诉他的。清光绪十一年,罗家洞人立了一块石碑,记载这件事,碑文说:邻国尼泊尔潘唐娃之师授潘曰:“红山白土头,黄河向西流;眼前珊瑚树,尔当此处留”。据说,在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尼泊尔僧人潘唐娃沿着丝绸之路,跋山涉水,向东而来,寻找师傅偈语中的修行之地。他过敦煌,经炳灵,寻找师傅说的景象。一日,他来到罗家洞,看到这里南北山势险峻,红色山崖熠熠生辉,抬头望去,真是红山白土头,再细看黄河向西流。而此时,红枣尚未摘完,分外显眼,似乎应了“眼前珊瑚树”景致。于是,潘唐娃便在罗家川红石山下以茅庵为屋,开始了修行。
这句谚语也由此而流传开了,而它背后的地理秘密却鲜为人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