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连绵,群峰林立。山的一面,悬崖陡立。在悬崖的中上部,一座北魏洞窟内香烟飘渺。
这是一处独特的丹霞地貌区,在重重的山峦间,人们是如何修建出一座神秘石龛的呢?
1 过渡地带:一路上我们感受到了地貌的自然过渡和变化,也感受到了植被的变化
从兰州经天水过西和,我们一头就扎进了西秦岭的茫茫群山中了。这是暮春的一天,我们的目标是距离兰州四百多公里外一座丹霞悬崖洞窟——八峰崖。
八峰崖在西和县东南部的石峡乡,距西和县城30多公里。但地貌和我们在西和县城所感受到的截然不同。在我们的印象中西和县城坐落西礼盆地的中心地带,地势相对平整,同周围的山脉形成明显差异。西礼盆地是指横亘在西和礼县间的盆地。在这座浅而长的盆地中,我们要去的八峰崖似乎是这座盆地边缘上一个令人瞩目的凸点。
西和在西秦岭南侧,地形大体呈现从西北向南倾斜,南部是土石质山原峡谷区,北部为沟壑梁峁区。可以说是处在黄土高原到秦岭山脉的过渡地带。
这种过渡我们一路上也有深切体会。出兰州时,正是暮春。今年的春季,对众多兰州人来说,无疑是个令人难以忍受的季节。漫天浮尘,让人心情压抑而烦躁。我想,秦岭山中的八峰崖应该给人另一种感受吧。果然,这一路,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地貌的自然过渡和变化,也感受到了植被的变化。
今年春天,兰州的气温一直不高,原本肆意绽开的树叶,只能偷偷摸摸、羞羞答答地慢慢吐绿。出了市区,山上的绿色星星点点,等到过了陇西,进入武山境内,一切才悄然变了。公路边的绿色明显多了,农田中的冬小麦已经长出一尺多高,一点点的油菜花也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了。到甘谷境内,地貌发生了变化,陡峭的悬崖,连绵不断地出现。这种陡峭悬崖在兰州市区周边比较少。相对而言,兰州的山是一种馒头山,而甘谷的山却棱角分明。
继续往东南而行,大片连绵不断的绿色就源源不断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我们从天水市区边擦过,然后在皂角下高速公路,沿着通往陇南的公路,过小天水,翻越一座大山,我们就进入了峡谷地带,公路基本上都是峡谷中穿行。此时,沿途茂盛的植被,变得有些稀疏。路边的油菜花稀稀疏疏开放,盛花期已经过了。后来,我们才知道,西和的气温一般要比天水的气温低2摄氏度左右。
在西和县城,我们会合了当地的朋友刘煜、王龙。刘煜在西和县宣传部,王龙在西和县文联。他们是我们这次寻访的向导。
在天水陇南之间,石窟群大体沿着古道分布。这里古道有两条,一条是丝绸之路的主干道,石窟自西向东分布,而另一条入蜀的古道,石窟由北向南分布。在这条线上如法镜寺、八峰崖、三眼洞、佛爷崖、罗汉洞等。八峰崖就是其中之一。
出西和县城,我们往东南而行。很快,我们就钻入了大山中。公元759年杜甫也曾经走过这条古道。这年十月,杜甫离开天水,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大晚家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到达同谷县(今成县)界积草岭。杜甫在这里写了《法镜寺》、《石龛》多首诗,其中《石龛》说的就是八峰崖上的蜂腰石龛,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公路修建在峡谷中,时而与河流并行,时而穿行在河谷之间。大约半个小时后,我们抵达了石峡乡。
过了一座小桥,我们就顺着盘山路进山了。大约十几分钟后,攀登到了山间一处平台。从地形上看,这里是连接几座山头的岔路口,我们其实是从山峰背后缓坡攀爬到了峰顶。这或许是现代人的一点便利。
路有些模糊不清了,山间行人无几,连个问路的人也没有。我们只好分成两路,徒步向前探路。我选择了向西的一个岔路,走了三四十米后,忽然听见了一阵摩托车声,大喜,守在路边眼巴巴盯着前方,不一会儿一辆摩托车呼啸而来。拦车问道,山民热情指路。走了七八分钟后,就到了八峰崖边,此时,已经无路可走了,山间停车场前,有一条废弃简易索道,这让我们很高兴。
刘煜说,这就是几年前维修石窟时留下来的,蜂腰石龛就在我们前方不远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