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48|回复: 9

灵台百里乡:达溪河畔,寻访古密须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0 09: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百里乡文化广场的“密须之鼓”雕塑。
2.jpg
西周“乖叔作”铜鼎。
3.jpg
百里乡妇女制作的虎头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0 09: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4.jpg
美丽的达溪河畔。
5.jpg
6.jpg
灵台上民国要人林森和于右任的题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0 09: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7.jpg
 “西周龙”造型的雕塑。
8.jpg
阴密古城遗址。
9.jpg
  古密须国蒋家嘴遗址。
10.jpg
百里乡的唐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0 09: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密须国遗址在县城西20公里的百里乡。密须国在商末时为周原西北部的一个强悍部族。今百里中学后院据说是原密须国宫殿的遗址。离遗址东2里许的烂泥湾有密须公墓,洞山有一庞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肃省最大的西周铜鼎就出土于此。商朝末年,当时的泾水流域出现过好几个氏族小国,其中有共国、阮国(今泾川)、彭国(今庆阳)、密须国(今灵台)等。以密须国最强,修建了密须城(故城在今灵台县百里镇)。公元前1057年为周文王所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0 09: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灵台的内涵有了自己的解读,       那就是——大地之心
       从泾川去往灵台的路上,我在思忖灵台这个县名的优雅寓意。
       想到《西游记》第一回中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孙悟空拜师学艺的地方。
      “灵台”和“方寸”都是指心。“心有灵智能任持也”,所以称心为灵台。而“斜月三星”本身就是对“心”这个字最形象的描绘。
       众所周知,灵台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它境内,曾先后建立密须国、密国,秦汉以后又设三水、鹑觚、朝那、良原等县,直到唐天宝元年才因古迹灵台而得名。陇东小县自此有了一脉温厚绵长的文明发展延续下来,历尽沧桑而愈加香醇。
       两者的叠加,我对灵台的内涵有了自己的解读,那就是——大地之心。
      11月15日灵台县的上空飘扬着霏霏的雨雪,11月16日却变成了一轮暖阳垂照,和煦之中饱含清新,这使得我们探访古密须国的遗迹之行,有了更多的希冀。
       中午,我们从县城出发,西向前往20公里处的百里乡。
       在田野奔走,我们能听到富集的黄土深处传来的历史悠远而绵长的心跳吗?
       密须国以附近的密山而得名。密山又称吴山,它是只是靠着达溪河的一个小山头。在乡政府的工作人员指引下,我们先去往百里乡的文化广场。它修建在一处逐渐隆起的台地上,方圆有十数亩,强烈的阳光让广场的空地显得堂皇不可逼视。广场边缘,有一棵唐代的古槐枝繁叶茂更容易亲近。相传这块台地就是密须国当年的宫城遗址。
       而密须国的都邑面积也不大,它一面依山,三面环水,大约一百亩地,与后世那些帝王穷天下之力而修筑的皇城相较,几乎没有可比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0 09: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文化广场边有民俗馆,所陈列的文字图片,我们大致明白了古密须国的历史脉络。      那时,密须国境内气候湿润,丘陵山区林木茂盛,河谷平地已经垦种农作物,谷子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人们已有了修窖储备粮食的观念。灵台什字镇草脉殿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11.7米×5.8米的长方形谷窖,窖底至今仍然遗存0.8米厚的原有碳化谷粒。密须人的生活用具已比较丰富,在百里蒋家咀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精美的陶器、石器和骨器,大量半地穴住室中有猪、狗等动物骨骼。
      泾水支流达溪河流域的密须国,经一千六百多年的开山辟水,依原始的狩猎及农业经济,生养繁衍,由弱到强,至迟在商朝时,已成为泾水流域强盛一时的奴隶制方国。
      据说大禹筑了九鼎,传夏、商、周三代,成为政权的象征。
      而我们在文化广场看到一面名为“密须鼓”的雕塑,它又是什么寓意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0 09: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夹在商周之间,      密须王不懂得与大国博弈之道
      这个在地面上找不到遗迹的密须国,在史书中却留下许多线索供后人探查: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大雅·皇矣》中有“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周祜,以对天下”的记载;同样在《诗经·笃公刘》中有“止旅乃密,芮鞫之即”的诗句,这是最早记载密须国的文字。
      汉以后的史料中对密须国的记载也着墨颇多:
     《史记·周本纪》中说:“明年,伐密须。”《左传》昭公十五年条下注释说:“密须,姞姓国也,在安定郡阴密县。”《括地志》记载:“阴密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鹑觚县西,其东接县故城,即古密须国也。”《元和郡县志》记载灵台县:“天宝元年改为灵台县,今县理西有阴密故城,即古密须国也。”《舆地广记》记灵台县沿革:“商时密须国之地。”
      多年来,在灵台境内发现带有“密”字戳记的灰陶罐数件,这些出土实物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史料记载的准确性。
      在出土的卜辞中,专家看到了真相,商人惯称密须国为“须”或连称“密须”,周人称“密”或连称“密须”。在这些卜辞中,人们逐渐了解到密须和商朝之间亲密的主仆关系。
      有一年,商王派人传达命令,要当时密须国名叫“龟”的伯侯须伯龟派兵同商朝军队一起“从伐一方”,须伯龟积极执行了王命,其他细节不可知。这是密须国对外用兵的最早记录,说明当时密须国依附于商,且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卜辞中反映,商王把密须国辟为王家田猎区,并派驻“须犬”,即密须国的犬官,负责管理商王田猎事宜,在王室狩猎时侦察禽兽并当先导。
      某年,商王先后用了40天时间,从渭水流域出发,经过密须国境内名叫“密岗”的地方,在密须国狩猎10天。有一件趣事让后人忍俊不禁,末年,商王在密地狩猎前,特意占卜,看能猎获一只老虎还是不能。
      在须伯龟统治密须国时,密须国已经有了“伯”、“任”的官职名。商王曾赏赐给“须任”两只铜盘。“任”是商制官名,小于“伯”,相当于周代的“男”。卜辞还记录了一条商王特意为密须国举行祭祀的事,说明他们这种依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
      在商朝,公元前1500年前后,密须国已是一个完全听命于商王、代表殷商号令周围虢、虞、芮、卢、共、阮等方国或部落的诸侯国。
      商纣王时期,因为他穷奢极欲,荒淫无道,国势江河日下。纣王见势不妙,想到了商王朝的忠实仆从密须国,据说他秘授天子才能拥有的神鼓于密须,御名“密须之鼓”。并授予密氏首领王权,号“密须王”。
      密须国被纣王成功地推进了商周对抗的火坑,而密须王却浑然不觉。
     拥有当时能够代替商王朝征伐诸侯、号令天下的“密须之鼓”后,他有了自己的野心,要和新兴的周部落相抗,争夺天下的统治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0 09: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天烽火点燃,      倒映着天光云影的达溪河不再平静
      密须故地在秦昭公时期就被称为阴密,当时有名的大将白起获罪曾被昭王迁到此地,而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在此置阴密县,属安定郡,那么我们能否找到阴密古城的遗迹呢?
      在百里乡政府的北面临河岸的地方,我们看到一段废弃的古城墙遗址,在冬麦一片新绿的田间垄头,显得分外的孤独和凄清。
      无论记住或被遗忘,它都静静地呆在那里,偶尔被动地、不经意地展露一下自己的文化内涵,向健忘的人们提醒自己的存在。
      我所能找到的资料对它修建的年代没有明示,只是大概说在汉唐之间。
      绕古城而过的是倒映着天光云影的达溪河,两边河岸遍生芦苇,沉甸甸的芦花像是低头在思索着密须国的兴亡故事。
      周文王姬昌在商纣时期名号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亦称西伯昌。
     《史记·周本纪》说他能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祖父古公直父和父亲季历制定的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部落。
      此时的姬昌早有伐商之心,为了剪除商的羽翼,早把第一个打击的目标定在密须王身上。
     “周文王征伐密须国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057年”。史册有文王受命“三年伐密须”,周文王与姜子牙、管叔商议战事的一段对话。谈话内容体现密须是个很强大的国家,管叔对征讨密须国还有不同意见。后来,周文王以密须国侵占邻邦阮部落为由,对密须国开始了战争。
      为了扫除东进灭纣的后顾之忧,姜尚率领周军,征服西部(今甘肃省)的犬戎,凯旋休整数月之后,为兴周大业,他又请命出征,他向文王请命说:“密须氏族疑我,可兵发泾水先灭密须!”恰在此时,从泾水密须传来惊人的消息:周国商人在密须被打死。周人大怒,纷纷请求文王出兵伐密须国。
      姬昌终于等来了一个好机会,原来在密须国西边有一个邻国叫共(今泾川境内)。共国为了讨好姬昌,准备了一份厚礼,专程派使者护送。途经密须时,密须王仅抢夺了贡品倒也罢了,他恶人做到底,甚至派兵攻打共国。同时,密须王为了筹备争霸的战略资源,又出兵侵夺也在泾川境内的阮国的土地和人口。阮国和共国的国君非常害怕,向姬昌求救。
      3000多年前的某日,平静的达溪河畔忽然狼烟四起,旌旗蔽日,一场天崩地裂的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交战一方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密须国,另一方是周文王领导下的周部族。
      姬以“密人不恭,敢拒大邦”和以吊民伐罪名为由,整军誓师出征,他联合了共国和阮国的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包围了密须国都城阴密。
      密须王与大臣商议退敌的对策。由于姬昌已经买通了密须群臣,他们早已在心中支持姬昌,又认为推翻商朝的暴政是大势所趋,便在密须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发动兵变,将密须王捆绑起来,交给了姬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0 09: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王在灵台之上擂响了“密须之鼓”,看清了民心向背
       在百里乡采访,密须古国遗址的人文气息让人几乎透不过气来。
       问陪同我们采访的工作人员:“百里乡如果改成密须乡的名称,是不是更响亮,更有由头?”
       他笑笑却没有回答,因为百里乡的名称也有它的典故。
       它与春秋时著名政治家的百里奚有关:
       百里奚,楚国宛城(今河南南阳)人,《东周列国志》、《左传》、《史记》等著作中都有大量他的记载。
      他不幸沦为楚国奴隶后,被秦缪公以五张黑公羊皮换回,七十余岁,在秦国当了上大夫(丞相)世人,称其为五羖大夫。他一直保持着爱民思想,勤勉政事,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武装防卫,深得秦国人民的信赖。对内,则提倡教化,开启民智,也就是精神文明,按照周朝的官制和朝仪,百里奚改变了秦国落后的国体;对外,搞好与邻国的关系,不兴战事,使秦国短期内大治。阴密县被秦缪公作为采邑封给了百里奚,从此百里奚的家人就在阴密一代居住生活。
      今天的百里乡,本来叫做阴密,因这个故事,被人们称为百里,一直流传到现在。
      纪念一个不明天下大势、糊里糊涂身死国灭的密须王,还是纪念一个起自社会底层、深谙百姓疾苦的先贤,也许是后者更有意义吧。
      再说到姬昌灭掉了密须国,夺得最富有价值的战利品——“密须之鼓”, 他会做什么用途呢?
     “密须之鼓”,史书记载犹多:灵鼓长寻(八尺为寻)有四尺,晋鼓六尺六寸等等,由此可以说明,密须之鼓确有实物。“在古代,鼓有多种,用途不一,其根源还是出自灵台的密须古国。”“密须之鼓”史书早有记载,鼓分雷、灵、路、贲、晋、皋六种;各鼓面不一、样式不同:有的八面,有的六面,有的四面,有的两面,有的很高,有的很大,有的很长。功能也不一致:有的用于祭奠天神,有的用于祭奠祖先,有的用于号令军事,有的用于号召百姓,还有的专门用于造乐。《周语》记载,取密须之鼓,阙巩之甲都是周文王在伐殷商之前的重要举措。密须之鼓不仅是礼制,也是一种权柄的体现,谁拥有密须之鼓就能号召百姓、引导思想,甚至公布其他部落的过失并追究责任。
      周文王为了庆祝胜利,摸清商朝对自己征伐密须国的态度,看清天下诸侯的人心向背,在回西岐的路上,途经荆山之麓(今灵台县城)时,决定打破只有商朝的天子才能祭天的规定,在此修建祭天台,举行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祭天仪式。
     “密须之鼓”在灵台之地擂响,周边的百姓纷至沓来,为修筑灵台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高耸的灵台好像一夜之间就从大地之上生长了出来。台下百姓顶礼膜拜,台上祥云缭绕,花雨缤纷,仿佛万千神灵齐聚天空,为生民赐福,这台便是后人所说的“灵台”。
      缅怀与瞻望,忧思与豪情,国殇与民意……站在灵台上的周文王一定是百感交集,踌躇满志。
     人类社会开始,战争就一直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有战争必有伤亡,有伤亡也一定有祭灵。为何周文王的这次祭灵在历史上格外凸现出来?使一处狭小的山川演绎出一串串历史佳话?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从此载入了史册,扬名于天下?
      这是因为以有道伐无道,才是人间正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0 09: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

© 红茶馆论坛( 粤ICP备13007197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壹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