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270|回复: 6

新疆的古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9 13: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凿空西域”,掀开了东西方之间的最后一幕珠帘,长达万余公里的“丝绸之路”被车马、驼队一步步“踩踏”出来。“丝绸之路”的东段和西段的线路基本是平直、单一的,到了新疆所在的中段部分,往往是多线并行、纵横交织。因为天山山系众多山脉阻隔,“丝绸之路”从天山东段开始,一线分为三支.形成北线、中线、南线3条干道,最后又在天山西端交会。
      天山交通网络的形成,一举奠定了西域的“丝绸之路”枢纽地位。如果说东西走向的道路是支撑新疆交通的骨架,那么南北向道路则让这副骨架变得有血有肉。在自然与人类合力之下,天山腹地中诞生了近20条堪称“天路”的南北向古道,它们几乎是由探险先驱用脚步“踩”出来的。据新疆史上最早方志《西州图经》记载,仅在天山东段方圆几百里范围内,就有9条通道。
       最具代表性的有4条;古乌孙至温宿国(今昭苏-阿克苏)的夏特古道、古乌孙至龟兹国(今特克斯一库车)的乌孙古道、交河古城(吐鲁番境内)至乌拉泊古城(今乌鲁木齐西南郊)的白水涧道、西州(西域都护府驻地,今吐鲁番地区)通庭州(今吉术萨尔县境内)的车师古道。
                                  一、夏特古道
       “美丽而冷酷”的夏特古道.既有天堂般的诱惑.也有地狱般的凶险。因为屡屡出现伤亡事件,古道有了“死亡之谷”的名号。
      王铁男说“到了木扎尔特冰川下方的木扎尔特河谷,沿岸随处可见累累白骨,有动物的,也有人的;有古人的尸骨,也有今人的遗骸。”
      《大唐西域记》对木扎尔特冰川及木扎尔特河谷留下过生动记述“国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注冰山),此则葱岭北原,水多东流矣。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寻复结冰……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此处“凌山”是木扎尔特冰川。当时,玄奘从今温宿县境内出发,是沿着夏特古道北上。在“鬼门关”般的地方.玄奘师徒在严寒的初春穿越冰川地带,不能不令人叹服其毅力。
       这样一条危险系数极高的路.为何能在唐代成为“丝绸之路”的一段要道呢’来自黄文弼教授的一则《伊犁考古调查简记》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1958年,黄教授率队调查了夏特河下游唐代古城,城郊居然有古代稻作遗址。对此史志专家杨尘解释说“隋至唐初是北半球地质上的一个温暖期,比现在的气候要温暖,特克斯流域甚至可以种植水稻。”也就是说,夏特古道使用最频繁的唐代气候比现在更适合通行。
       木扎尔特冰川周围留有很多人工开凿的石梯。这些石梯保存比较成型,应该不是千余年前的唐代遣存。这些应该是清乾隆年间所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做出了天山南北交通史上的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重开夏特古道。”
      是年二月.阿克苏办事大臣阿桂率壮丁300人、官兵5oo人从阿克苏启程翻越天山主脊哈拉周里哈山进入伊犁,废弃近千年的古道被凿开。此事在《清实录高宗文录》中有记载。
       为防止道路被风雪、流水损坏,清廷令地方政府加派120户人家负责“錾凿磴道”,对道路进行专门维护。那么,乾隆皇帝为何要大费周折地重开古道呢?答案很可能是为开发伊犁服务,当时伊犁刚成为西域首府。1760年至1768年间,从南疆各地调遣农民、工匠官员等约2万人进入伊犁,多数是通过夏特古道完成的,这次迁徙是伊犁移民史上的壮举之一。由于生活、贸易需要,后来从南疆征调的大批棉布、棉花、军需物资,也是通过这里完成的。直到1938年.古道因缺乏管理而渐渐沉寂。

01夏特古道.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户外运动用品与装备手册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4: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红茶 于 2013-10-29 14:19 编辑

                                          二、车师古道
            从废弃的交河故城走出,向正北方向伸出了另一跨越东天山的通道——车师古道,《西州图经》中称“他地道”。车师原名姑师,建都交河古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派军队破姑师后,改其名为车师:至汉宣帝时,又将车师国分为前部、后部,前部都城在交河古城,后部都城在今吉木萨尔县南泉子街一带。所谓车师古道,也就是车师国前、后部之间的一条便捷通道。当时,古道两端的西州、庭州是天山南北的中心——如果没有这条捷径,西州去庭州要绕道乌拉泊古城,多走170多公里的路程。
      如果从吐鲁番出发穿越车师古道的时候是在一个初秋。盆地像一个天然馕坑,炙烤着来往的人和牲畜。盆地上的交河故城,是车师人使用了约7个世纪的都城。在这样的炎热天气里,因为开辟了南北通道,车师贵族可以选择夏季到庭州避暑。今天爬上高坡时,也会顿时可以感受北坡传来的习习凉风。
     《辽史》记载,高昌回鹘时期的阿萨兰汗以高昌为都,夏季则以“北廷”(北庭)为夏都。所以我认为,车师古道是一条专门在夏季使用的“避暑之路”。
      200多公里的车师古道上,会走整整5天。关于这条道的功能,67岁的登山家张耀东教授提出了一个比较新奇的看法“古人开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物资,我认为它是一条粮道。”
      他的话不无道理,庭州古城所在的吉术萨尔县地形平坦,有河流冲积的肥沃土地,同时有提供灌溉的丰富地下水。吉木萨尔、奇台、木垒一带的农作物产量很高,一直是北疆的粮仓。相比之下,博格达山南坡的吐鲁番草木稀少盛产瓜果.但粮食物资不足。他接着说道‘今天这条路依旧演绎着粮食的故事,东天山地区小麦开镰南早北迟.你看路上这些骑毛驴的人,多是到北疆去割麦打短工的。”
       到底是“避暑之道”,还是“粮食之路”’无论担当何种角色,车师古道均可以被视为“一条让人充满希望的通道”:缺少所需商品时,古道可以提供贸易之路:遇到敌军追杀,这里可以提供天险和逃生的希望.天气炎热时,人们可以北上避暑,躲过烈日的烘烤:天山南坡缺少物资时,这里就成了条运粮通道。
02车师古道.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户外运动用品与装备手册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0: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红茶 于 2013-10-30 10:48 编辑

三、白水涧道

      唐代《西州图经》残破的经卷留下了两行关于白水涧道的记述:“白水涧道.右道出闪(交)河县界,至西北向处月以西诸藩,足水草通车马。”唐天宝年间,白水涧道上的乌拉泊古城两次迎来边塞诗人岑参。被诗人称作“走马川”的白水涧,成就了他在诗歌领域的创作高峰。如今,那条伴随着岑参行军吟诗、哗哗作响的白杨沟,依然泛着白色的浪花从行人眼前流过。
      古道边一座海拔3000多米的达坂,站在达坂上山下的隘口和古城废墟一目了然。古道穿过的后沟山口恰好扼守着南北疆交通咽喉,所以历代均在此地建城设关。那座城叫乌拉泊古城,是乌鲁木齐建城史上的第一座城池,有人说这就是唐代的轮台城。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白杨沟南侧成为屯垦基地,由此带来了商业的繁荣。《新唐书》记载:“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征西域贾,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轮台征之。”由此得知:这座城堡不仅是一座驻防城,而且是“丝绸之路”北道上的税收管理中心。
      从天山北坡博格达峰脚下走来.这条古道几乎一路“沉潜”到海拔低平的吐鲁番盆地。两百来公里的路,像一座天然形成的梯子走在其上,有慢慢滑下的感觉。古道南端的吐鲁番,此时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农户自家酿制的葡萄酒殷红的琼浆散发着自然清香,远非瓶装包装的葡萄酒可比。我觉得.白水涧古道与葡萄定有一段不解之缘。当年在“凿空西域”、开辟丝路的路上,张骞就尝到过这种绝美水果,并饮到了葡萄浆汁制成的酒。北魏《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葡萄实,于离宫别馆尽种之。"
      从此.大宛国锡尔河畔摇曳生姿的葡萄苗,被张骞等人装入行囊。从吐鲁番盆地始,葡萄的足迹向东一直延伸到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今日的武威、敦煌、酒泉等地也是葡萄酒的重要产区。从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可知经过数百年发展,河西走廊地区也掌握了从西域而来的葡萄酒工艺。
      白水涧道上的吐鲁番盆地是葡萄最适合生长的地方。夏末秋初时节,交河故城周围一定笼罩在葡萄散发的甜美气息中。葡萄适于生在沙壤,但又怕风沙侵袭——白水涧道正好处在一个大风口上。为躲避风沙,吐鲁番人想出了对策。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武周长安三年(703年)西川高昌县文书记载了当时葡萄种植的情形:“蒲(萄)丫一段二亩。陶内有本树大小拾根,四院堵壁并全。”可见这里很早就有了带院墙的葡萄园,旁边或园内有灌溉水渠。围墙可以增加生长期的积温,同时可以防范风沙。
      诞生于吐鲁番地区的葡萄灌溉井渠技术,沿着白水涧进入丝绸之路北道,传向北疆和更远的地方。所以,白水涧道不仅曾是热闹熙攘的“走马川”,更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葡萄之路”。
白水涧古道线路示意图.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户外运动用品与装备手册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1: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红茶 于 2013-10-30 11:07 编辑

4、乌孙古道
       乌孙人西迁所走线路大致就是今天所说的乌孙古道。从特克斯县的琼库什塔依河(特克斯河的支流)开始,从河畔的琼库什台牧业村穿过包扎墩达坂.抵达海拔3196米的“八字形”阿克库勒湖再翻过海拔3900米的阿克布拉克达坂.就可以翻越天山,到达天山南坡的驿站黑英山牧场——有了这条古道.伊犁河谷可以直通南疆。
     沿琼库什塔依河逆流而上,来到河畔绿毯般的高山牧场。青草的气味、马匹的气息会扑面而来,仿佛会一起踏入牧场的远古时代——那个叫“乌孙”的西域古国传说似乎一下子复活了。各种版本中,一种较被认可的说法是:乌孙人原本生活在河西走廊地区,后受外族侵扰被迫西迁,终于沿着天山南坡的缝隙进入今昭苏县境内。它们从此在伊犁河畔的肥美草上繁衍生息,成为西汉“西域三十六国”中最大的一个。
      这里没有直路.骑马几乎是唯一可能的穿行方式。由此断定,乌孙道自古就是一条又窄又陡的“马道”。走下牧场,山势愈发陡峭马道开始呈“之”字形盘旋上升。当此近距离接触又走在荒凉的马道上时,会蓦然想起了那个汗血宝马的故事。为得到日行千里的宝马,汉朝皇帝发动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史书记载.当时约有3000匹宝马良驹从今土库曼草原出发走向东方,最后抵达玉门关时仅剩1000多匹。那么宝马是沿着哪条天山古道上走出去的呢?根据地理环境推断.这些数量庞大的高头大马似乎只能通过乌孙古道才能顺利翻越天山——除了路程便捷,还要考虑沿途是否有丰茂的水革,而乌孙古道沿途长满了马最喜爱的苜蓿草。
      漫山遍野的马道是马蹄常年行走留下的印记。马蹄的重压和撞击,就像夯土机那样.将无路的地方砸出了“路基”。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朝与乌孙交好.1000匹马组成的迎亲队伍走进这条古道,从东方迎娶了汉朝公主。所以,马是这条路上的真正主角,是乌孙古道的缔造者。抵达包扎墩达坂,然后沿阔克苏河南行。拐过河湾,祖母绿宝石般的阿克库勒湖就静卧在雪山之间。等到达拜城县黑英山口,空气会蓦然干燥起来,热浪从远处黄色地平线上扑面而来,南疆的沙尘会迫不及待地跟你打招呼了。
乌孙古道.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户外运动用品与装备手册
发表于 2013-10-31 11: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美图吗{: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户外运动用品与装备手册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14: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帽子 发表于 2013-10-31 11:36
没美图吗

有时间去一趟,你多拍点就有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户外运动用品与装备手册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14: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帽子 发表于 2013-10-31 11:36
没美图吗

乌孙古道就是前段时间驴友出事救援的那个古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户外运动用品与装备手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

© 红茶馆论坛( 粤ICP备13007197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壹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