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80|回复: 5

朱圉山:秦人最早家园的千古之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8 12: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五泉山人 于 2012-12-18 14:04 编辑


注:圉(yu)三声
1.jpg

2.jpg


                                                                                    朱圉山。
3.jpg


                                                                                 大像山鲁班殿。
4.jpg


                                                                                大像山大佛。
5.jpg

                                                                               大像山忠义路。
6.jpg


                                                                               黑潭寺的泉水。
7.jpg


                                                                            朱圉山中丰收的玉米。
8.jpg



                                                                               品一口罐罐茶。
9.jpg


                                                                                大禹从此经过。
10.jpg


                                                                       甘谷县城内的石作蜀雕像。
12.jpg


                                                                 毛家坪出土战车。(新华社图)


      这是一块和成纪一样久远而神秘的地域。甘谷县城西南一块群山连绵的地域,人称朱圉山。翻开中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其中提到大禹治水时,途经朱圉。

       有人说,朱圉山之名专为秦人而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它们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秘密呢?

       1  禹贡中的上古地名

      苍山如海,群山无边,枯枝黄叶,点点白雪,沟壑纵横,处处梯田。12月初,甘谷西南,寒气袭人,在严寒的威逼下,群山终于显示出了它本来的面目。

      12月7日上午11时,我们抵达甘谷县白家湾乡双场村,这里处于群山之巅,眼前的山,早已褪去了华丽的外饰,暴露出纵横的沟壑,难看的断崖,泥雪相融的污浊。这是一座上古名山——朱圉山,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朱圉山,一座笼罩着重重迷雾的大山。不论是地理上,还是在人文上,这座山的神秘复杂远远超出人们预料。朱圉是中国最早的地名之一。2500多年前成书的《禹贡》,是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书中曾提到了朱圉,它是大禹治水行程中的一个关键点,“大禹导渭,至于太华、朱圉”。

       探秘朱圉山是我们此行甘谷的主要目的。甘谷在兰州的东面,从兰州往东而行,过定西、陇西、武山之后,就进入了甘谷县。当日上午10时许,我们出高速公路,穿甘谷县城,往甘谷西南的古坡乡而去。

       出城不远,茫茫群山就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按照甘谷人的说法,这些山便是朱圉山了。给我们带路的杨永林曾经是位出租车司机,按照他的说法,曾跑遍了甘谷的山山水水。为此,我们特地请他带路去朱圉山,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古坡乡,那里或许能揭开朱圉山的面纱。出城向西南,原本应走国道316线,熟知甘谷交通的小杨,却带着我们走了一条捷径。路有点窄,弯道多,但路况却很好。我们也就此踏上了朱圉山。

       在当地人概念中,朱圉山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指西秦岭余脉在甘谷西南的大部分山峰。但真正要揭开它的面纱却不易。朱圉山是保存下来的上古时期地名。在远古时期,朱圉和成纪一样,是地理概念,指一个非常广泛的地域。千年岁月之后,成纪由地域而到具体的县域,最后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了。而朱圉则依旧保持着一个地域概念,这也使它的真实面貌更为扑朔迷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8 13: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谷的地貌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南高北低状况,渭水东西横穿全境将全县分为两个地理单元。渭河南岸是秦岭余脉形成的阴湿山梁区,渭河北面则属于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区。甘谷地理带着典型的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的交错地带特征,这一点在地貌上表现得非常错综复杂,可以说是梁峁沟壑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织。处于南北交界处的朱圉山,其地貌更为复杂。《甘谷县志》主编牛勃说,这种地理状况,使得甘谷的物产表现出一种没有特点的特点,物种和植被并不明显,而北面的黄土高原区,则处在过渡地带上,同样没有它非常明显的风格特点。
      朱圉山竟然是座没有特点的山!其实,没有特点的特点,这不就是特点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8 14: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泉山人 于 2012-12-18 14:07 编辑

2      罐罐茶飘香在秦人牧场      
      我们计划先到古坡乡,然后根据路面状况,再决定是否前往朱圉山主峰石鼓山。古坡乡距离甘谷县城五十公里。山路崎岖,盘旋回绕,山并不见得有多高,但胜在多,山梁相连,沟壑相接,一眼望不到边。西秦岭的余脉在这里表现为一种群山漫漶的状态。

       大约40分钟后,我们抵达古坡乡政府所在。这是一个群山环抱下的小山村,村子名叫古坡村,傍着小河而建。哗哗流淌的小河沿着山势而下,虽尚未封冻,但两岸已经出现了厚厚的冰层。这意味着古坡一带的气温很低,山路上的积雪会很厚。对此,我们有些担忧,
      先来到乡政府,乡长的房间内寒气袭人,没有生煤炉,也没有暖气,唯一取暖的工具是一台壁挂式空调。但在如此低的气温下,空调根本不起作用。在乡长房间中待了十几分钟,我们就落荒而逃了,外面的阳光要暖和许多。
       2500年前,秦人曾经在此繁衍生息。距古坡乡政府20公里处的深山中是连绵不绝的草原。这块位于礼县、甘谷、武山三县交界处的草原,当地人称九墩牧场,面积十多万亩。秦人利用这里2000多米高海拔的气候,培养出优良战马,成为他们争霸天下的资本。
       在当地人士的带领下,我们沿艾家川河而行,前往牧场。乡上的同志说,以前进山只有一条乡间便道,狭窄而难行,今年才修了公路。沿路而行,走四五里就是黑潭寺了。这是一座山间小寺,黑潭寺是当地乡亲们的称呼。其实,它的名字叫海潭寺,当地人将海读作hei。寺院修建在山洼中,七八处殿堂,或在山腰,或在崖顶,或在山洼平地,三三两两,错落有致。冬季,几乎没有香客,沿着山径,进入寺院。一间屋内,看管寺院的黄顺娃正在喝罐罐茶。房屋狭窄,只有五六个平方米大,土炕占去了小半间屋,小屋正中是座小炉子,炉火熊熊,炉口上三个铁环组成的架子上,罐罐茶正在咕咚咕咚作响。虽门窗大开,屋内也是热气腾腾。
      喝罐罐茶,是甘谷人最为普遍的习惯和爱好,亲戚往来,少不了罐罐茶,许多人喝罐罐茶上瘾,视茶为命。 黄顺娃给我们演示了罐罐茶的喝法。罐罐茶说起来简单,喝起来讲究,主要器具是一个粗瓷罐罐,乡亲们普遍喜欢用褐色瓷罐,大小如同拳头一般,结实耐烧,罐口绑一个长铁丝,可做把手。炉火旺了,抓一撮青茶放入瓷罐,加满水,放在炉火上,片刻水烧开了,咕咚咕咚作响,倒入茶盏中。茶水只有两三口,茶汁酽极了,不习惯者,初尝如同中药一般,加入糖,喝一口,先苦后甜,回味无穷。围着炉火,喝着茶,一上午时光便这样消磨了!明人喝茶讲究“浓热满”,想来罐罐茶的喝法也带着明代遗风。
       寺院小巧,顺着水泥台阶,我们攀登到最高处的亭子上,这里是两山相夹处的一块稍微大一点的河畔,算不上川。古坡乡是甘谷人口最少的乡镇,只有10500人,乡亲们依山而居,三三两两散布在大山山洼水畔。离开黑潭寺我们继续前行。公路沿河而建,这是自古至今,最为实用的交通选择。背阴处积雪面积越来越大,眼前出现了大面积的白桦林,这里已经是朱圉山腹地了,基本上处在长江流域水系了。
      沿着艾家川河而上,可以通往礼县,秦人的西垂宫就离礼县县城不远。在朱圉山主峰石鼓山一线,海拔2000米到2600米之间。据传,秦人先祖非子曾经在此地牧马。两千年后,夏天这里依旧是马匹奔腾,牛羊漫步,一派草原风光。
       我们顺山路而行,雪被碾压成了冰溜子,车不时出现侧滑,虽然距九墩牧场已经很近了,但从安全考虑,我们只好返回。朱圉山在我们心中却渐渐清晰了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8 14: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3  赤壁丹崖,谁曾在此放牧

      古坡乡一带是朱圉山的分节点。朱圉山从石鼓山蔓延而来,在古坡乡分为东、西、中三脉,向北蜿蜒,直抵渭水岸边,如同一个巨大树叶将甘谷县西面笼罩在其之下。牛勃说:“西脉尽处为天马山,中脉尽处为旗鼓山,东脉为天门山。围绕着三脉形成了石鼓山、飞来山、龙台山、大像山等十几座山峰。”群山众多,这是人们对朱圉山产生扑朔迷离感的根本原因。

      我们在为未能抵达朱圉山的主峰而遗憾。县上的一位同志说,县城边上也有个朱圉山,还立有石碑,其附近还有“禹奠朱圉”的摩崖石刻,问我们愿不愿意看看。这让我们大喜过望,没能抵达石鼓山,到小“朱圉山”看看也好。

       车原路返回县城,我们直奔城西的朱圉山。依旧沿着316国道而行,走不远,眼前就出现了红色的山崖。牛勃说,这些红色山崖就是朱圉山一名中“朱”的来历,朱是红色的意思。那么,圉是什么意思呢?我问,牛勃说,圉是放牧的意思,在古文中同“圄”,但在金文中却像个“地牢中的奴隶”,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放牧奴隶的意思。

       朱圉山的意思就是红色山崖下放牧的奴隶。这些奴隶究竟是些什么人呢?这个谜团,困扰人们达数千年之久。几年前,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通过研究先秦典籍,对古地名朱圉的考证,才得以揭开其中秘密。在红色山崖下放牧奴隶应该是秦人的祖先。秦人虽然建立庞大帝国,但他们先祖的起源一直扑朔迷离,就连司马迁的记载也语焉不详。大体上有东来说和西来说两种,东来说认为秦人源自东夷,西来说认为秦人源自西方,比如三危山等地。

      李学勤先生依据秦简考证认为,秦人来自东夷。周朝建立后,把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了山东曲阜一带,并派管叔等三人监督。谁知武庚却策动管叔等跟他一起造反。失败后,周王朝将部分造反者贬为奴隶,一部分被迁移到朱圉,为周人守卫西部边疆。其中飞廉和他的父亲起了一定作用。这便是秦人西迁的缘由。可见,朱圉山便是因秦人先祖而命名的地方了。

      既然朱圉山是为秦人先祖而命名的地方,那么,他们最早的落脚之地在什么地方呢?古籍中朱圉,就是今天的朱圉山吗?

       朱圉在古代有多种写法,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在今天朱圉山的范围内。沿着316国道前行,我们去寻找秦人最早落脚之地。过了十里铺,路逐渐拐向渭河边,山和河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紧。穿过一小隧洞后,往前走不远,红色山崖更为明显,路边出现了几块石碑,为当地人士所立,其中有一块上书朱圉山,此外还有几块石碑上刻着和朱圉山有关的诗文。严格意义这里只能算朱圉山的一个边缘,并不能真正算作朱圉山,仅仅是供人们纪念朱圉山的一个地方而已。

  这让我们有些兴奋,追寻总算找到了第一个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8 14: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4  穿越时光,闹市中的朱圉书院旧址

      过了石碑,不远处,公路拐了个弯,“禹奠朱圉”的摩崖就在此处。这是一块高约三十米的悬崖,红色崖面,被晚霞的光线照上分外显眼,“禹奠朱圉”四个字,每个大约一米见方,双钩摹刻,异常显眼。牛勃说,这是人们新刻的,由于资金不足,同以前的摩崖相比,字有些小,但总算有了一块纪念之地了。

      悬崖高耸,地域狭窄,显然不是秦人的最早落脚之地。那么最早的秦人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毛家坪,在那里会有什么发现呢?

      毛家坪距离甘谷县城大约50里,当地人也叫五十里铺。这里是渭河沿岸的二级台地。在面积达6万平方米范围内,人们发现了从马家窑半山类型到战国时期,前后的时间延续七八百年之久的文化遗存。解放前人们在这里就发现了古代文化遗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人们发现这里的遗存,属于两种文化类型,一种属于秦文化遗存,另一种则属于和秦文化并存,而又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文化,它们形状图案和山东一带古遗址出土器物相类似,山东在古代的东夷范围内。

      在古代遗址中基本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那么这些东夷信息从何而来?

       从磐安镇后面的电厂上去,沿路上坪,往里面走,就能看到一处巨大的坪台。这里地处山脉延伸的前沿地带,距离渭河有三四百米,高出河谷二三十米。这就是毛家坪了。今年11月30日,毛家坪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辆春秋时期战车。这辆车的车厢、车轮、车辕、车轭、马匹骨架都保存得比较完整,两马中间,还摆放着一件长约3米的长矛。可见,这是一辆具有实用价值的战车。这辆战车距今2700年至2600年,比张家川马家塬出土的战车早400多年。为研究西周、秦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实物资料。

       冬天来临,考古现场已经停止了发掘。但工地上人们依旧在忙碌着,人们正在搭架子,在盖一座简易房。以便保护出土的战车。工地上的人说,这是为了保护战车,特地加盖的。我们眼前便是战车坑,深6米左右,大约有三米见方,中间有一米宽的平台,以方便人们上下。可惜战车被塑料布所覆盖,我们只能看到它的大体形状。

       这辆战车及几十年前在这里出土的器物,证实这里曾经是秦人西迁于此的最初的落脚之地。秦人把东夷文化印记带到了这里,他们在红色悬崖的山下,放牧马匹,开疆拓土,同周围其他部族殊死搏杀,顽强生存。死后,他们便葬在此地,将来自东夷文化的印痕埋入了地下。朱圉山也因他们而得名。

       站在台地上,四周眺望,暮色苍茫,当年秦人在这里放马牧歌的情形早已不复存在了,留下毛家坪的这些生活痕迹,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曾经的辉煌,他们创业的艰难。或许,这些秦人想不到,八九百年后,有个叫嬴政的后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秦帝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8 14: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0多年后的1843年,一位叫吴可读的兰州人走进了伏羌(今甘肃甘谷)担任县学训导,并被聘为山长,主讲朱圉书院。朱圉再次因这位名人而炽热。吴可读后来做了一件事,光绪元年三月二十六日,是同治皇帝、孝哲皇后的大葬日。他为使帝位继承“大统有归”,蓟州(今河北省蓟县)马申桥附近的三义庙中上吊自杀,以死劝谏,这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尸谏,给晚清黑暗的官场上留下了惊艳的一笔。

      回到县城,暮色已经降临,询问朱圉书院的旧址。牛勃指着县城中心广场的文庙大成殿说,朱圉书院就在大成殿边上,两株宋柏的地方。如今,现代的广场已取代了古老的书院。在孔子七十二弟子中甘肃有石作蜀(石子明)、壤驷赤(壤子徒)、秦祖(秦子南)三位,他们千里跋涉求学,这在两千多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可见,一个大国崛起,文化的兴旺发达也是不可缺少的动力。

      忽然,我想起吴可读为甘谷石作蜀墓写的对联:

      共仰孔门高,问颜曾七十之徒,何处最多佳士;

      休言秦俗悍,自邹鲁三千而外,此间大有传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

© 红茶馆论坛( 粤ICP备13007197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壹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