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五泉山人 于 2012-11-10 10:39 编辑
下雪天,留客天:华家岭“厚意挽留”茅盾三日 我们的采访车在老站村停了下来,小山村安闲卧着,村里小路上有头裹花头巾的妇人三三两两走过,显得安谧美好。 当年茅盾路过华家岭时,就是因为风雪,被困在老站长达三天。 但下得车来,我们却发现,午后时分虽是阳光朗照,但有冷风不停地从脖颈处、袖管里潜入人的身体,忽冷忽热,让人像患了疟疾般不适。 同行的张锋说,华家岭属于二阴温寒山区,最高海拔2445米,年平均气温3.4℃。 在1940年5月中旬,茅盾先生遭遇到的是从单衣到穿皮衣的更极端的天气。 茅盾这次要走的自然也是这条明清古驿道改修而成的西兰公路,与恨水先生走过时还在筑路基相较,在他眼里,新近修成的西兰公路已是一条“确实不错”的路。 但这种良好的观感到华家岭车站时瞬间无踪。客车刚一停车,岭上就彤云密布,寒风骤起,豆子般的雨点直往下落。 与茅盾同行的其他旅客嚷着要走,听他们聒噪,华家岭更加“动怒”,于是雨滴翻转成漫天飞舞的雪花,硬是把茅盾他们留在了招待所。 茅盾笔下这样写道:“第二天早起一看,糟了,一个银白世界,雪有半尺厚,穿了皮衣还是发抖。旅客们都慌了,因为照例华家岭一下雪,三五天七八天能不能走,都没准儿,而问题还不在能不能走,却在有没有吃的喝的。华家岭车站与招待所孤悬在岭上,离最近的小村有二十多里,柴呀、米呀、菜蔬呀,通常是往三十里以外去买的,甚至喝的用的水,也得走十多里路,从岭下山谷挑来。” 茅盾先生来华家岭之前,尽管对华家岭的气候做了较为详细的了解,但华家岭剧烈的天气变化还是让他感到意外。岭上是凄迷风雪,岭下却是炎炎烈日。这番景致从哪里去找?茅盾披着大衣,在山岭上边走边看,苦境却让他甘之如饴。 中午时分,雪停了,风也住了。茅盾回到招待所,午饭也刚好熟了。 他趁热吃过通渭人的洋芋面片和炒鸡蛋后,乘车出发,不到十里地,于是又飘起雪花来。司机驾驶技艺再高超,也无法带茅盾走。看起来华家岭还是舍不得这位大文豪就这样轻易离去? 于是,在漫天飞雪之下,茅盾只好半途折返,又回到招待所,通渭人再次为他准备好了可口的风味小吃。“有经验的旅客估计这雪不会马上停止,困守在华家岭至少要一个星期。” 但第三天,华家岭或是被茅盾先生执意要走的信念打动,就刮起一场浩荡的天风,赶走了空中的云霭,吹停了雪片的旋舞,让这位大作家安全离开。 或是茅盾先生为感谢华家岭的“厚意挽留”,特意写了一篇名为《风雪华家岭》的散文,让人想到了李太白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那份相知莫逆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