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
发表于 2012-10-20 11:01:25
海南雨林中的胡蜂,看起来令人望而生畏,当地人却能捕捉它们,并贩卖牟利。能够捕食多种昆虫的胡蜂,在海南雨林生态系统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里的山区地带,是由低地雨林、山地雨林和高山矮林组成的原始季雨林,孕育着丰富的动植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也曾经是云豹、黑熊、海南黑冠长臂猿等珍稀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摄影/肖诗白)
红茶
发表于 2012-10-20 11:02:04
森林大围剿: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天然林:海南岛的热带天然林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一片热带天然林,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地区之一。国家林业局在2002年公布的《中国森林图集》中公布海南省天然林面积为52.28万公顷,约合784.2万亩。而据绿色和平测算,从2001到2010年,作为海南最重要的中部山地生态区中海拔300米以上的热带天然林面积减少了24.66%。
人工林:本文中提到的人工林均指满足工业发展如浆纸、橡胶、木材等需要的工业原料林。以生态恢复为目的而人工种植的人工林不在此范围以内。
浆纸人工林:为制造纸浆和造纸提供原料所栽种的人工林。在海南,浆纸人工林树种主要以桉树、马占相思为代表。浆纸林、橡胶等人工林的扩张以及其他人为活动,是造成海南热带天然林面积下降的主要因素。其中,浆纸人工林的发展与扩张是中部山地生态区中海拔300米以上的热带天然林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导致了13.02%的热带天然林被转换。
红茶
发表于 2012-10-20 11:02:57
本帖最后由 红茶 于 2012-10-20 11:04 编辑
陈庆:长臂猿的守望者
“世界所有的灵长类,海南长臂猿状况最危险。如果问21世纪最可能灭绝的物种,那一定是海南长臂猿。因为它数量太少,只有20只左右。”
单从外形看,雌性海南黑冠长臂猿与雄性差别极大。雌性长臂猿全身金黄,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色的冠斑,恰似戴了顶小黑帽。对生存环境依赖性强,而赖以栖身的原始森林不断遭到破坏,是长臂猿不断减少的重要原因。(供图/Greenpeace/肖诗白)
红茶
发表于 2012-10-20 11:05:03
陈庆今年52岁,工作单位在海南昌江县的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多年前的他还是一个林场的工人,当时为了保护快要灭绝的海南黑冠长臂猿,部分林场考虑转型,于1980年成立了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首先要招聘的是巡护人员。于是,陈庆在1984年从乌烈林场的一名伐木工人变成一名护林员,1985年随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的科学家进驻霸王岭,调查研究长臂猿。从此,他的生命就与长臂猿联系在了一起。
霸王岭山上有简易的小棚,巡护员轮流值班,一值就是一周以上。在山里泡得久了,他对霸王岭的一切慢慢熟悉起来。没进林区前,他就见过长臂猿,后来进入林区工作,就经常听到长臂猿的叫声。每当此时,他就会兴奋起来,猫在山上的某个角落,等候长臂猿靠近,以观测它们的一举一动。
“有一天,我清楚地看到一只长臂猿在摘荔枝吃,但后来它发现了我,匆匆跑了。长臂猿很怕人,不相信人类。等它走后,我爬上一棵树等它回来,守了一天一夜,终于等到它又回来摘荔枝吃。我还拍到了那只长臂猿的照片。”他说。那时候,除了陈庆,还有七八个同事一起从事护林员工作,但最后几乎都转行了。有一年,陈庆进山监测长臂猿,还摔断了右脚骨。“护林员工资不高,一个月才80多块钱,父母反对我从事这份工作,好在妻子一直支持我,我才能坚持到现在。”
陈庆当护林员时,正是霸王岭保护区最艰苦的岁月。直到2010年10月,陈庆才搬进霸王岭林业局职工宿舍楼100平米的大房子,这是林业局给职工盖的保障房。妻子没有工作,每月收入不到3000元的他,要供孩子读书和全家的衣食住用,也算能够应付。
“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跟长臂猿打交道。我也希望能够继续保护这个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尽到自己的责任。”陈庆说。正因如此,关于长臂猿,他知道的秘密很多。比如说,在长臂猿最可能出没的地方,他还会模仿长臂猿的鸣叫,试图与长臂猿对话。这时的他挺直身子,仰面向上,两手放在嘴边,嘴唇窝成一个“O”形,发出“呜⋯⋯呜⋯⋯”的声音,就像雄性长臂猿一样大叫起来。
鸣叫是长臂猿非常显著的特征。公猿常常发出长长的响亮叫声,能传播到几公里外。公猿叫开后,就会引起母猿“嘎⋯⋯嘎⋯⋯”地应和。这种雌雄默契配合进行的“二重唱”,有其固定模式,仿佛在歌唱一般。母猿很少单独鸣叫,除非是发现危险到来,才会发出“嘎嘎”的短促叫声,就像报警。长臂猿的叫声还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鸣叫成为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陈庆还发现,长臂猿从不下到地面,长长的双臂代替了下肢的行走功能,两只前掌交替抓住树枝,像穿云的春燕飞翔在树林中,令人惊叹。如果它一旦离开树枝来到地面,就会像海豹上岸一样,再也无法潇洒自如了。长臂猿目前生活的林地破碎,有可能因食物匮乏又没有树林通道转移而挨饿。尤其是林区公路将斧头岭和黑岭分割成两片不连续区域,阻碍了长臂猿的交流与迁移。
红茶
发表于 2012-10-20 11:06:50
目前没有人见过长臂猿是怎么死亡的,因为还从没有人看到过它们自然死亡后的遗骸。陈庆说,濒死的长臂猿会自己躲到更隐蔽的地方,连其他长臂猿都找不到,就更别提人类了。
长期在野外的熏陶,使得陈庆对海南的物种非常熟悉,成了人见人爱的“土专家”。他见过几次几乎无人见到的珍稀鸟类“海南山鹧鸪”,也见过孔雀雉、巨松鼠等不常见的物种。他对海南的植物更加熟悉,几乎每次有物种方面的调查,都会抽调他去参与。很多树木,他一眼就能说出它们的名字,然后在植物分类检索表上准确找到学名。
不过,令人尴尬的是,虽然霸王岭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长臂猿,但保护区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长臂猿研究机构,没有对长臂猿长期系统、连续的科学研究。因此,也许在人类还没搞懂长臂猿之前,这种神秘的生物就已经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
有一次,国家灵长类专家组成员、大自然保护协会的科学家龙勇诚,拿出一张地图给我看。他说,这是一张中国灵长类的分布图,你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正被人类逼上高山丛林,逼上绝境。
如果我们再看几千年前的分布图,就会发现,人类现在占有的地方,就是它们生存的地方。如今,为了在这些可怜的栖息地活着,它们必须不断适应和改变,否则它们很可能就灭绝了。
“世界所有的灵长类,海南长臂猿状况最危险。如果问21世纪最可能灭绝的物种,那一定是海南长臂猿。因为它数量太少,只有20只左右。”龙勇诚说。长臂猿尽管数量极少,但没有人知道它的真实数量,科学家多次调查后的数量一直在10只到30只之间浮动,目前所有的统计数字几乎都是估算出来的。但研究过的人都知道,过去整个海南都曾是它的家园,数量成千上万。但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长臂猿数量剧减,如今退缩到霸王岭保护区内仅16平方公里的原始雨林中。
在理论上,一群长臂猿的家域范围要达到100-500公顷,因此若要维持种群生存和繁殖,需要大面积保存完整的热带雨林。只有种类丰富的热带常绿森林,才能够保证树木结果的时间交替,使长臂猿能够一年四季都有食物。也就是说,长臂猿是无法在人工林中生存的。同时,由于人工林种植和其他原因所带来的原始雨林的破碎化,也缩小了长臂猿觅食的范围。
透过长臂猿的命运遭遇,我们不难发现,海南天然林经历的“十年之变”,对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以浆纸林和橡胶为主的人工林的侵入,造成了热带天然林的破碎化,降低了这片天然林中的生物多样性,削弱了森林提供生态服务的能力,进而威胁着动植物的生存。让陈庆担心的是,除了长臂猿,现在保护区的其他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少。他认为,除了人工林的影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捕杀野生动物的方法越来越“先进”了:过去用枪打,枪被没收后,有人用钢丝绳套。后来这种方法也落伍了,现在用得最多的是夹子。夹子两边都是锯齿状的锋刺,将其撑开后放在地上,野生动物一踩进去就被夹牢,锯齿牢牢地钉进皮肉里,强大的绷力让动物无法逃脱,越挣扎夹得越紧。
“你随便到农贸市场上走走,都可以买到这种致命的夹子,我们林业部门不可能查抄这种东西。现在卖野生动物更隐秘了,表面上看市面上没人卖,但你到饭店里一问,人家都能给你端出来。”说到这里,陈庆的心里充满了忧愁,就像霸王岭上空的乌云一样驱之不散。
红茶
发表于 2012-10-20 11:09:58
绿尾大蚕蛾,别名大水青蛾,是鳞翅目大蚕蛾科的一种中大型蛾类,广泛分布于亚洲。由于幼虫体型大,故食叶量大,因此在人类看来,它们是危害树木的有害物种,但它们也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不过,由于人工林的侵入,不喜欢啃吃桉树等人工林树叶的绿尾大蚕蛾,也将与它们生存的天然林生态系统一起,走入了穷途末路。(摄影/肖诗白)
红茶
发表于 2012-10-20 11:12:42
地图揭秘之一:长臂猿的“生存走廊”被人工林掐断
绿色和平的最新地图描绘出海南长臂猿日渐窘迫的生存现状。霸王岭自然保护区自东北部至西南部边缘已经基本被农田、橡胶林、浆纸人工林以及道路等所包围,保护区已呈现孤岛化状态。目前仅有霸王岭东南方向通往鹦歌岭自然保护区的地区人为活动较少,是长臂猿扩大分布区比较重要的“生存走廊”之一。但是从地图看出,霸王岭与鹦歌岭之间的“生存走廊”早已被大片人工林所阻断,成为长臂猿难以逾越的障碍。无独有偶,在鹦歌岭与黎母岭保护区之间也存在大片人工林,阻断了长臂猿进一步可能迁徙的路径。
地图揭秘之二:10年间天然林被人工林“吃”掉13.02%
根据对遥感与地理信息数据的分析,绿色和平测算在2001年至2010年间海南中部山区大约有13.02%的热带天然林资源被浆纸人工林转换。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以桉树与马占相思为代表的浆纸人工林已经造成海南中部山区大面积天然植被的减少和破碎化,主要包括五指山、霸王岭、鹦哥岭、黎母山等自然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地带。破坏和转换热带天然林资源直接对海南中部山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人工林“悄悄”扼杀天然生态系统
天然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异质性),包括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等的多样性。正是这样的多样性才能为各种动植物提供生存条件,才谈得上生物多样性。但是人工林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单一性,树种单一,树龄一致,甚至排列都整齐划一。这样的树林不具有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结构,不能构成健康的生态系统。而且,浆纸人工林树种主要为外来物种,林型单一,空间异质性很低,林下落叶层很薄,食物来源很少,极少有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栖息。目前,在海南中部山区种植的桉树等人工林已经凸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造成森林破碎化,阻断动物迁徙,抵御不良环境和病虫害能力下降,地力衰退等。而人工林的种植和轮伐过程往往与砍伐天然林、全面清林甚至烧山、施用化肥和农药等联系在一起,极不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同时降低了这些地方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红茶
发表于 2012-10-20 11:15:36
本帖最后由 红茶 于 2012-10-20 11:16 编辑
一条有着一身华丽皮肤的红脖颈槽蛇迅速爬上树,由于受到惊扰,它的身体前段变得膨胀扁平,局部皮肤扩张,背鳞间露出腥红色,试图警告威吓树下的科考人员。红脖颈槽蛇属于蛇亚目游蛇科颈槽蛇属,分布于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及中国海南等地海拔1600米以下的中低山中,多以蛙类为食。目前,海南的蛇类共有8科44属74种。(摄影/肖诗白)
红茶
发表于 2012-10-20 11:17:37
何永伦:黄花梨的铁粉丝
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海南黄花梨的人工种植,有可能席卷海南乃至华南地区,从而取代橡胶树、桉树,成为天然林新一代的“毁灭者”。
海南一处苗圃栽种了大量黄花梨树苗。在野生黄花梨几乎绝迹和黄花梨木经济价值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海南当地农民开始有意识地人工种植黄花梨,以获取可观的利益。(摄影/赵钢)
红茶
发表于 2012-10-20 11:18:31
2012年7月底,何永伦去了一趟广西,与当地一个县的园林公司签订了一份协议。如果这份协议得到执行,他就能够卖出80万棵海南黄花梨苗木。他从小在海南省乐东县的尖峰岭长大,父母就是尖峰岭林场的职工,所以种植苗木也算是“科班出身”了。
但即便如此,何永伦还是心里没底,不知道能不能挣钱,甚至担心可能会亏本,因为这次价钱被压得太低,对方在付款上也不爽快。本来,把苗木从海南运到广西,为了保证成活率,还要多装10%的苗木。此外,对方在包装上还有苛刻要求——要求每棵苗都单独包装,这样会多费很多人力。让何永伦忧心的还有,夏天是热带风暴、台风出没的季节,如果运到港口遇上坏天气,就要积压两三天,那么苗木必然损失惨重。
不过怀揣这份合同,何永伦还是欣慰的:“不管怎么样,这批苗木至少可以兑现成现金,而不只是在苗圃里每天‘噌噌’往上长的植株。育苗很辛苦,很烧心。不出芽,你很担心,芽出得很好,长到两三年还卖不出去,你更担心。”
何永伦40出头,经营苗圃已有10多年。但也就是最近三四年,黄花梨的苗木突然间成了他所在的乐东县尖峰岭镇的一项“自发产业”。“我感觉大家都在看着我,他们希望我这个早入行的人能带来利润和希望。发展的速度太可怕,几乎有地的人都把地平整出来,撒上黄花梨种子,然后就等着挣钱。整个尖峰岭镇说有1000万株苗木都不为过。”
如果单论价值而言,同为人工林的海南黄花梨无疑要比桉树、橡胶树高得太多。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野生黄花梨已经很难看到,而在10年前更是几近绝迹。于是,在自然界消失的黄花梨却以人工林的形式,怪异地出现在海南很多家庭的前庭后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