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放马滩:从简牍里管窥秦人的崛起
放马滩的大型马雕塑
放马滩出土的秦简
放马滩纸质地图残片
放马滩木板地图
秦墓木版画·博局图
秦墓木版画·虎
汉墓漆耳杯 (文物图片由记者翻拍)
书法家黎泉题写的“放马滩”石碑
早春尚未解冻的潭水宛若明镜
燕子关保护站背后就是古墓群的发掘现
场
毛惠民示范“简古体”
二十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在天水一个叫放马滩的地方发现了先秦时期古墓群,这片墓地面积超过1万多平方米,发现了百余座墓葬,均分布于秦岭山前平地。其中被发掘的14座墓,共出土文物400余件,主要有战国秦木板地图、竹简、木板画、文具、算筹、钱币、陶、漆、铜器等重要文物。其中1号墓出土的木板地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地图,其文物和考古价值极高。
二十七年前工友发现的天大秘密
在每次出差之前,我都要浏览一下甘肃省的地图,估算所去目的地的公里数和工作的日程安排。听说早在1986年,天水一个叫放马滩的地方出土了7幅木板地图,据专家考证,确定成图时间为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这些地图均是用黑线绘制在大小基本相同的松木板上,图形清晰、完整。地图中有关地名、河流、山脉及森林资源的注记有82条之多。据说今天渭水支流以及该地区的许多峡谷在木板地图上仍可以找到。
我想古人的智慧真不可测。
现在的地图大致可以通过航拍,卫星观测可以精确到毫厘之间,但是古时的地图,准确度也非常高,只能在苍茫的大地上奔走,他们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地图呢?
2月28日,在天水当地学者毛惠民的陪同下,我们前往小陇山林区,寻找放马滩,那个二十七年前震动了考古界的发掘现场。
放马滩,也叫牧马滩,在天水麦积区的党川乡,麦积山风景区的核心地带。
当日早晨降了甘霖般的小雨,空气显得湿润清新,路边林木的整体色调仍然枯黄一片,却有性急的山花在枝头缀满了米粒般大小的花蕾。
从麦积区委出发,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看到了燕子关护林站的几座白色建筑。毛惠民说现在的“天保工程”燕子关保护站二十七年前叫小陇山林业局放马滩工区,眼前所见的红砖院墙当年是一段土墙。当时谁也不知道土墙外边的山坡之上埋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1986年4月28日,放马滩上空笼罩着厚厚的乌云,一场瓢泼大雨不期而至,让工长夏向清和他的工友们困居陋室,面带愁容。肆虐的山水从山坡奔涌而下,汇集到职工宿舍后墙外侧,墙体摇摇欲坠,夏向清和工友们在清理淤泥时,突然发现了山坡之上有一个几十厘米的孔洞。从这个孔洞中,正汩汩往出冒白灰色的泥浆。
夏向清很好奇,他把手伸进去摸索,就感觉手中有竹片般的物件。他随后用清水淘去上面的淤泥定睛一看,是竹简,上面还刻有蝌蚪般古朴的文字。他再次将手伸进洞里,在洞穴的泥水里,他又摸到了一堆竹简和几块刻有图形的木板。
是古墓,有文物!责任心很强的夏向清等人将这一发现上报了北道区(麦积区前身)文化馆。这一重大发现很快被上报于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岳邦湖、何双全以最快的速度赶往放马滩,现场了解古墓情况并拟定了钻探、发掘计划,从当年6月开始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钻探、发掘。当时这支考古队伍中就有后来以研习秦简出名的毛惠民。
毛惠民和记者站在护林站后墙外侧的山坡之上,分辨着地形,毛惠民陷入了往事的回忆中:“当时来的有任步云、岳邦湖、张邦彦这些专家,还有馆里的余自立和我,组成了一个秦简整理小组。把这些秦简先整理了,接着就搞发掘。把那个地方先是搞了个探方,探测一下。墓很多,它是个墓群。最早的是先秦的墓,下限是汉代,就是说战国、秦、汉这些墓都有。我们当时搞发掘就发掘了十四座墓,其中十三座是秦墓,还有一座是汉墓。只可惜夏向清已经去世了,要不然他给你讲当年古墓被发现的细节,会更真实生动。”
嬴族先人的奋斗史:从牧马人做起到统一天下
从山坡下来,我们沿着一条窄窄的柏油路前行,没来之前脑海中所想象的放马滩应是碧草连天、牛马遍地的一马平川,实际上却是一条小溪潺湲、鸟雀鸣啭的幽深山谷。只在平缓之处,一米多高曾经疯长的荒草才让眼前的景像有点牧场的意思。
一定是牧场!我看见了有“马群”三三两两出没在林草间。从我这边看去,它们要么仰天长嘶,要么低首抚弄地上的青草,还有的彼此耳鬓厮磨,像是亲密的恋人。它们的影子映在我的心里,我像是做了一个荒远的梦。
这组马的大型雕塑如此的鲜活美妙:那些马抬起头来,默默地看着你,它们的眼睛蓄着蓝汪汪的泪水,泊满了温情和感念。有这样的诗句“嘶鸣隐于群山,箭立于弦上/马匹运行着一个人,风生水起”可以形容马儿和秦人的关系。曾经“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大秦帝国的兴起,来源于嬴族先人从牧马人做起到统一天下,一代又一代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嬴族的先人最早可以追溯到舜帝时期,舜帝用大禹治水,时为东部蛮夷一个部落首领的伯益,因为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以族中美女为伯益妻,并以嬴汶河(今流经泰安莱芜一带的汶河)为名赐其嬴姓,从此嬴族正式由东部蛮夷进入中原文明圈。
舜后传位大禹,大禹后人启,不顾各部落首领反对废旧制搞独裁成立中国首个奴隶制国家夏,部落首领伯益在夏王朝建立初期的战争中被杀,嬴族没落。夏末,成汤率东夷九大部落推翻夏,嬴族头领中潏立有大功,在商王朝中又成为显赫贵族,中潏善战,商王朝令其率部族保西部边疆,于是嬴族大规模西迁来到西汉水一带的西秦岭。由此正史上开始有记载,即司马迁《史记》所言中潏“在西陲保西垂”之由来。商末,周灭商大战,嬴族保卫商王朝到最后,末了,西周立国后即被贬为奴隶并废止其嬴姓。此时嬴族主要力量都在远离周王朝的西秦岭一带,他们既要应对西部各蛮夷的袭扰,同时又要对付周王朝随时挥来的灭族利剑,其时长达200余年,嬴族人的血性自此练就。西周后期,周王朝与北部蛮夷的战争使得战马奇缺,这时才发现多年购买的战马都是来自位于西秦岭的原嬴族部落,于是周孝王征召部落首领非子来见,非子紧紧抓住了这一缓和与周王朝关系的机会。其后为方便战事,周孝王赐汧渭之汇于非子继续养马,并准其复用嬴姓,依地名所在称之为嬴秦。嬴非子在嬴族中断祭奠先人200年以后,重新获准开始祭奠祖先建宗庙。
天水《秦州志》载:“秦州东南一百里,四道岭有秦嬴非子繁息战马故址。”可见嬴非子见周孝王前的主要牧马地就是现在的牧马滩。
听毛惠民讲,至今在牧马滩这里还留有马耳尖山、马驼峰、马山梁、马驼峰、驻骖廊等许多与马有关的地名。
嬴非子牧马之地的遥远传说,让人远离尘世秀丽的风景,与古墓地图和秦简的重大发现,终于让放马滩名动天下。
放马滩木板地图:中华文明曙光初露之际,陇右地域文化的源代码
放马滩出土的木板地图共七块,其中六幅互有联系,为成品地图。在天水师范学院,记者见到了雍际春教授,他对放马滩的木板地图有长期研究并出版专著。
雍教授做了精辟的解读:这些木板地图绘制年代不仅大大早于传世已久的南宋石刻地图《华夷图》、《禹迹图》,也早于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三幅西汉地图《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成为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木板地图。
放马滩六幅地图,它绘制的范围正好就是以现在天水市为主,西边包括定西,北边包括宁夏南部,南边包括陇南北部的四个地市十三个县的范围。绘制的水系主要就是渭河流域的葫芦河、牛头河和藉河,也包括长江流域的嘉陵江上源的西汉水上游。那么,这幅地图它可以说主要反映了战国末年,天水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风貌。从自然地理的这个角度来讲,它主要绘制了河流、山脉,还有峡谷等这样一些内容。从人文这个角度来讲,它既有城邑,也有居民点,也包括一些交通线,还有伐木点和一些药材的采集点。它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地图,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地图,它比咱们国家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书地图早了200多年。
水与人类的关系至为密切,放马滩地图中,不论属哪种性质的地图,无一例外均以河流水系为地图主体或框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河流水系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人们当时对与河流水文的认识已相当丰富;同时,图上那密布的支流小溪,再现了先秦时代当地河流水资源较为丰沛的实际水文状况。据文献记载,唐宋以前甘肃的渭河尚可行船。唐代大诗人杜甫逗留秦州,留世的“秦州杂诗”中在描写东柯谷的诗句就有“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之句,可知当时渭河支流东柯河谷亦可行船。北宋时,秦州一带森林广布,官私伐木者络绎不绝,春秋两季时,往往将木材联成筏子,随水漂流而下,运至京师。可见至少在宋代,渭河水量仍较丰沛,故而能够行船和运输木材。这也间接说明,放马滩地图的发现以及地图内容揭示的历史信息,更进一步证实了先秦时期天水一带优越自然环境存在的真实性。
放马滩木板地图直接或间接地展现了战国时代天水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人文风貌。如城邑乡里、居民点的标示,展现了邽县一带不同等级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植物种类、采伐地点等内容从一个侧面代表了当地居民经济开发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关隘、交通道路以及里程注记既是天水境内交通发展、关卡要塞摆布的真实反映,也成为窥知秦人经营陇右、对外联系和攻防战守的重要凭借;地图中地名注记是早期地名文化的珍贵资料;而地图本身从其绘制方法、特点和内容充分揭示了先秦时期地图文化的真实面貌。与此后十多年发现的礼县大堡子山那种王室墓葬不同,放马滩古墓更像是一处当时的公共墓地。墓葬虽多但模式大多较为简陋,随葬物品也不多。也许正因如此,这里的古墓才没有遭遇礼县大堡子山秦王陵寝那样的劫掠,才能由于2000年后的某一次机缘,向我们传递我们原本难以了解的东西。
和木板地图同时面世的还有一张残纸,残长不过5.6厘米、宽2.6厘米,但赫赫的声名似乎还要在木板地图之上,被考古界定名为“放马滩纸”。根据文物考古专家的断定,是一张为西汉文帝或景帝(公元前179年~前143年)时期的纸质地图。放马滩纸是以麻类植物制造而成,纤维分布均匀,比1957年5月在陕西灞桥发现的灞桥纸时间更早,质量更好。它还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地图实物。
天成巧对“天水放马滩,云梦睡虎地”,说明了放马滩秦简的至高地位
在工作间里,擅长书法的毛惠民现场为我们挥毫泼墨。那一个个深邃古雅、浓墨汇集的大字仿佛有了生命,几乎要从宣纸上挣脱出来……
毛惠民的这种被天水人称奇的书体有一个名称“简古体”。有人说这是他的独创,但毛惠民自说,他的这种书体的生命力就来自放马滩出土的秦简,他曾有专文论及放马滩秦简的书法之美。
一号秦墓出土的460枚竹简,以其时代早、保存完整于1994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引起了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关注。
“天水放马滩,云梦睡虎地。”这个浑然天成的巧对,恰恰说明了放马滩秦简的至高地位。云梦睡虎地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两者刻写的年代都属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大部分内容类似,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从放马滩秦简的简文以小篆书写,间杂隶书。文字一律书写在篾黄面,篾青面无文字。每简最多容43 字,一般在 25到40 字之间。每简书写一条内容,至一章写完,如有空余,再写不同的章节,其间用大小圆点和粗线段区分,以示分章。如遇转行,必写在与之邻近简的空余处。经整理,内容有甲乙两种《日书》和《墓主记》:甲种《日书》,共73枚,出土时卷在最中间,简长27.5厘米,宽 0.7厘米,厚 0.2厘米;乙种《日书》,共379枚,简长23厘米,宽0.6厘米,厚 0.2厘米;《墓主记》,共 8 枚,简长 23厘米,宽 0.6厘米,厚 0.2厘米,内容是县丞向秦国御史呈交的一份“谒书”,记述一位名叫“丹”的人死而复生之事和简历。发掘者将其定名为《墓主记》,有学者研读后认为与《搜神记》等志怪小说相类,应是志怪小说之滥觞。
在天水放马滩秦简中,《日书》是主要部分,这部《日书》是继湖北云梦秦简《日书》发现后的有关日书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天水《日书》与云梦《日书》的内容有同有异,反映了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同异,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思想、民俗以及农业、人口、人民生活的原始资料。《墓主记》在这批简中所占数量虽少,对研究秦国官制、行政建置以及县机构的设置却有着重要价值。放马滩秦简都用古隶体书写在竹篾黄面,每简一般有25字至40字。内容大致有《日书》和纪年文书两类。《日书》中既有占卜算卦之类的东西,但更多的还是一些有关人事的条文。纪年文书是邽臣向御史呈奏的“谒书”,叙述一名叫丹的人的故事,说他因伤人而弃于市,后又死而复生,已有一些志怪小说的味道。
放马滩经探测共有古墓100余座,当年发掘的只是其中的14座,其中包括13座秦墓和一座汉墓。出土了陶、漆、木、竹、铜器文物400余件,其中以战国时期秦国木板地图、秦简和西汉初期纸绘地图最为出名。其中纸张实物将中国的造纸术向前推进了几百年,木板地图则说明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一套先进的地图绘制理论和地图绘制技术。这些文物为同时期秦、汉墓葬的断代和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也让我们看到了秦文化那种兼容并蓄的气度。
放马滩先秦古墓群隐藏的九个历史之最
放马滩战国秦汉古墓创造的历史之最
世界上最早的地图——木板地图
世界上最早的纸——纸地图
世界最早的十二生肖
中国最早的历书——《日书》
中国最早的毛笔和木尺
中国最早的传奇小说——《墓主记》
中国乐律史上的最早文献——《律书》
中国最早的花鸟画——表现被缚老虎挣扎咆哮场景的木板画
{: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 文学了得{:soso_e17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