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泉山人 发表于 2012-12-23 13:10:04

西吉火石寨:黄土高原独特的丹霞美景和人文印痕



                                                                                 火石寨丹霞奇观。


                                                                            峰顶观日出宛若舟行海上。

                                                                        优美的山峦形成充满风的巧思。


                                                                        “石城之战”所在地——石城堡。



                                                                               从云台山顶看丹霞美景。


                                                                              砾岩发育蜂窝状洞穴。

                                                                            从云台山洞窟里想象山中岁月。


                                                                                  危崖上的佛殿。



                                                                   云台山石窟须弥座上疑似太阳的图案。


                                                                                    香炉山摩崖石刻。
   
                                              攀上云台山需要有一定的勇气。
      火石寨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城东北15公里的火石寨乡境内,以奇特的丹霞地貌、碧绿茂盛的天然次生林以及美丽的传说而得名。由于其所处地域封闭而迟迟不为外界所知。火石寨位于六盘山北缘、月亮山中段,具有连片分布、岩层垂直节理保留完整、墙状山体垂直陡峭、柱状山体拔地而起的特点,形成了黄土高原地区极为独特壮观的丹霞地貌景观,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群。

   

五泉山人 发表于 2012-12-23 13:11:44

                     火石寨:像是天地之间凭空升腾起来一簇明亮的火焰
      西吉去年春节时我曾路过,当时因为下雪,六盘山隧道封闭,我从平凉回返兰州不得不从临近的宁夏西吉绕行,皑皑白雪中,恹恹的情绪让人几乎忽略了窗外的景色。
      西吉什么样?脑海中一片空白,这使得我对探访西吉火石寨丹霞地貌之行有了更多的用心。
      采访车一过静宁驶出高速路段,拐向202省道。不知道那轮冬阳到哪里停歇了下来,天空显得昏沉,枯黄色调的山川之上,浮着一层若有若无的雾霭,我却贪看着连绵逶迤的盘山路层层铺撒的已经空闲下来的梯田,想象它们在夏秋之际时的模样。
      对于一个在路上经常行走的人来说,我觉得有两大主题无法忽略,一是“永远的乡愁”,二是“沿途的秘密”。西吉县城的观感无疑更符合后者。在呼啸而过的北风中,整个小城却没有多少尘土,新崭崭的,让人啧啧称赞。
       从西吉县城出发向南约半个多小时后,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风景出现了,在平缓的黄土塬面上忽然露出几处巨大的红褐色的山体,像是天地之间凭空升腾起来一簇明亮的火焰,我知道那是丹霞地貌独特的品相,远远地在魅惑着我们。
      这便是目的地火石寨了,到了这里,公路上除了一道模仿丹霞地貌色泽修建的大门外标明“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之外,几乎再没有更多的人为痕迹。周边火红的山体无一不灿若明霞,大片的白桦林蔓延在纵横的山谷中,在残雪中仍然生机勃勃。如果不是亲历其境,很难想象西吉苦焦、漫无际涯的黄土中竟然藏匿着这样一片像大火烧灼般的山体。
      早在2004年,西吉县北火石寨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它是宁夏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地质公园。
      同行的火石寨地貌保护区管理处的樊文举副主任对火石寨的丹霞地貌做了解读。他说火石寨位于六盘山北缘、月亮山中段,具有连片分布、岩层垂直节理保留完整、墙状山体垂直陡峭、柱状山体拔地而起的特点,形成了黄土高原地区极为独特壮观的丹霞地貌景观,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群。
      火石寨的大多数山体由白垩纪第三系红色陆相碎屑岩构成,经过260万年的风化、侵蚀、雨水冲刷、重力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造型奇特的丹崖、丹峰、怪石等景观,具有丹霞地貌“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直观地看,火石寨的得名是因为这里的群山远看就像烈火烧过的石头,呈现出一片褐红色,所以有了“火石寨”这个名字。
      火石寨丹霞地貌连片分布6000公顷,跨度达33公里,海拔2100米至2450米。丹霞地貌造型景观主要以赤壁丹崖为特征,在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并辅以地震等内营力,使地层断块整体性抬升,加之重力崩塌、滑坡、侵蚀、溶蚀、风蚀等外营力综合作用,形成了陡崖深谷以及方山、丹峰、赤壁、丹崖、奇洞、石柱等奇特景观,且保存完整。
      专业名词太枯燥了,西吉的老百姓更执著于一个传说:这里原本叫做穆柯寨,是穆桂英的大寨。宋将孟良为了破解辽兵布下的“天门阵”,便向穆柯寨借取镇寨之宝——“降龙木”。穆桂英自然没有轻许,孟良只好放火烧山以此逼迫穆桂英,结果火烧红了山上的石头,穆柯寨因此变成了“火烧寨”,而火石寨就是“火烧寨”的谐音。

五泉山人 发表于 2012-12-23 13:13:28

                            云台山:站在云台山顶,周边的群峰像澎湃的海浪汇集过来
      我们的目光被牢牢地定在眼前的一座山峰上,它叫云台山,它像一面屏风呈现在眼前,让人对它极具垂感的纹理有了触摸的欲望,我想起了作家管桦在《鹰巢岭》的一段话:“大概由于风吹日晒,皮肤显得有些粗糙,很像一面没有琢磨过的赭红色的岩石。”用在此处也甚为妥帖。
      云台山别看相对海拔只有约百米,险峻异常。一手扶额向山上看,绝壁上有寺庙的飞檐,有状若蜂窝的石窟,还有在岩石上开凿出来的石阶像天梯般垂落……
      山风的滋味颇为凛烈,但樊文举仍然决定陪同记者登临险境。他兴致盎然,说云台山西南面宽830米,三面绝壁,惟东北角有人造石级可攀。因为以前山峰峻岭上由于生长做扫帚用的毛竹又名扫竹岭或西武当山,他更喜欢西武当山的说法,说更有气势。这个名字绝非空穴来风,在《固原州志》有记载:“扫竹岭在州西北百余里……土人借此以备虏,且祠真武神庙,俗称西武当山。”
      云台山的人文痕迹主要体现在它多达30孔的洞窟上。
      石窟在石崖分三级(层)建造,每层都凿有水窖,可以想见那些修行者在此生活,他们抛却了世间的尘嚣,在这片丹崖上看惯了日升日落、云卷云舒,而心如息羽,无比澄澈。
       我们在一处洞窟发现了残存的石雕须弥座、神台、佛龛、壁画的痕迹,却无法辨认它们昔日的模样。樊文举说,云台山的石窟曾留存石雕像、铜造像。石造像最大的高5米,腹围4.5米。铜造像分有宋代鎏金释迦牟尼佛,身高40厘米;大明万历三十一年造的弥勒佛,高46厘米;铭文为北魏太平真君二季造的佛牌,是非常珍贵的文物。现藏于西吉博物馆。
      火石寨石窟的开凿,是丝绸之路繁荣的标志。佛教文化东入中土,是逐渐随着外贸、外交途径沿着丝绸之路进入的。作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途的须弥山和西吉火石寨,所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自在其中。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后秦及北魏佛教盛行,对当时的西吉影响较大,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占据中原地区之后,佛教在西吉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不仅使火石寨石窟应运而生,而且为大规模的凿窟造像活动奠定了基础,火石寨石窟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现象,对西吉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火石寨石窟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是西吉古代社会繁荣发达的象征,是丝绸之路的文化遗存和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
       从云台山石窟的凿造风格考证,它们最早启建于南北朝,历代修扩,盛行于隋唐,在清代同治年间横遭兵劫后几乎荡然无存。
      但云台山的自然之美却是任何人无法袭夺的,它既有南方山色之秀,又兼北国山势之雄,在西吉的旧县志里已然是为八景之一,被誉为“云台迭翠”。据《西吉县志》载:“每当山雨欲来,必先幽然作云,即晴亦多烟岚,啼鸟钟声隐约其中,花香扑鼻,足堪娱目,夏中游人甚多。”
      快到山顶时,一面石崖让我头昏目眩,它近乎九十度地直立,上面凿出的石阶犹如仙人留下的足印,石阶两旁是两道铁索,在吹得使人窒息的山风中,仅凭这些铁索攀援而上吗?
       屏息涉险,总算全身而过。站在云台山顶,周边的群峰像澎湃的海浪汇集过来,在冬天,丹霞地貌的独特美感肯定要比夏天逊色。樊文举说,七八月份太阳最辣的时候恰恰是火石寨最美的时候。太阳曝晒几天,如果再碰上一场新雨,雨后你再看火石寨的山,它们不仅仅是火焰了,它们自里向外投射出红宝石般的色泽,让你感觉是到了仙境。
      参访火石寨的云台山石窟,记者了解到历史上经过宁夏的丝绸之路有三条:
      第一条是开辟于先秦沿用到唐朝中叶,经甘肃省平凉市至安国镇入宁夏固原县瓦亭、开城,沿清水河谷到固原、海原县城,再经西安州、干盐池出宁夏界到甘肃靖远渡黄河。第二条是从陕西省进入宁夏盐池县,经灵武县、吴忠市、青铜峡市过黄河,再经中卫、干塘入甘肃。这条古丝绸之路从唐朝中叶沿用到北宋初年。第三条是从甘肃省华亭进入宁夏的泾原县,越六盘山,经隆德县进入静宁县,经华家岭、定西、榆中,到兰州向西。或经西吉县出宁夏境,顺祖厉河而下,从靖远渡黄河到武威。这条丝绸之路主要在元、明、清三代畅通。

五泉山人 发表于 2012-12-23 13:15:05

                  石城堡:状若龙蛇奔走的群山之中,隐藏着古战场的殷殷血迹
       站在云台山顶,我们极目北望,在状若龙蛇奔走的群山之中,隐藏着一处古战场的殷殷血迹。它叫石城堡,又称大石城,我们必须折回县城,前往位于县城北30公里处的火石寨乡禅窑村。旧《西吉县志》它也是与“云台迭翠”并列的西吉八景之一,称为“石城天险”,石城堡北与海原县李俊乡、杨明乡为邻,东、西、南三面分别与西吉县的白崖乡、新营乡和城郊乡接壤。
       我们很难想象,在历史上,这一带曾是水草丰茂,汉代时候便是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繁衍之地,唐代又是吐蕃人的生息之所,两宋时期,为西夏辖地,素来民风淳朴剽悍。
      石城堡堪称天险奇观,虽说是城堡,但却与其他城堡不一样,它并无城墙,又无城门,是一座石头造就的天然城池。石城并非人工凿筑,而是由天然岩石构成,大体呈圆形,城面积有4000余平方米,石城拔地而起的巨大石块,具有典型的火石寨丹霞地貌特征。周围悬崖绝壁,东、西各一道隘口出入,异常险要,易守难攻。石城中央屹立一座高大石堡,直高50余米,顶面积1万余平方米。石堡亦四面绝壁,唯东南有人工石阶可登。石堡顶部依次排列人工凿造长方形水窖6眼。东端有一个石窟,似哨所或灶房。石堡顶部建筑已毁,现散布大量陶瓷碎片与琉璃瓦片,可以想见,城堡建筑曾经的华丽。
      石城在唐代时,就作为一个地名沿袭了。在唐“安史之乱”之后,吐蕃占据今固原一带,就称这里为石城堡,后来其名称才慢慢衍化为石城堡,在明代的历史典籍里也基本都称为“石城”。而《资治通鉴》对此也有记载,说该石城便是当年被吐蕃所据、唐将王忠嗣认为非杀伤数万人不能攻克的所在。
       西吉境内曾是朱元璋十四子朱瑛和义子沐英的牧地,故人们习惯称县城为“沐家营”。关于西吉石城堡,在史书中着墨最多的也是明朝成化年间震惊朝野的“石城之战”。
当时,明朝的整个边疆地区,几乎一直处于战事状态。明廷建立以后,就一直对蒙古残余势力和一些少数民族实行压制政策,部分蒙古势力就退居到了漠北一带休养生息,时刻都在寻找机会反明。正统年间,蒙古瓦剌、鞑靼等部落的势力渐渐恢复变得强盛,于是就屡屡南下侵扰中原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因此,在1449年土木之变后,明廷几乎将所有归附朝廷的蒙古人都安置到了两广地区,目的是为了隔断他们与蒙古本土的联系。然而,原来已经居住在西吉的蒙古后裔土达人,则没法强行迁徙,于是,明廷就一直将其视为心腹之患。
       据《明宪宗实录》等史料可知,成化四年(1468年),土达人首领满俊起兵对抗明廷。他率兵占领硝河城(今西吉县城东南10公里的硝河乡境内),自称招贤王并修筑王府。
      满俊起兵之后,宪宗非常惧怕蒙古族与其他游牧民族联合对抗官府,就急下诏书,要尽快捕获满俊等人。谁知诏书刚下,就传来了朝廷军溃败的消息。明军屡战屡败,情急之下,朝廷就命督察院右副都御史项忠为总督,镇守陕西太监刘祥为监督,都指挥刘清为右参将,并令当时在家服孝的马文升升任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益以京营神枪官军五千复,调甘(肃)、(平)凉、宁夏、陕西军共五万往讨”,共同剿杀。但石城堡却是用兵之险地,满俊虽是新败,但他对凭险而守充满信心,他豪言:“天设金汤,虽强敌数十万,无敢近”。
      马文升在《西征石城记》中详细记录了石城的险要和这场战争的相关事实。言“石城者,东西俱山,左山峭壁高数十仞,无径路,上者俱拽绳而登……两旁空处并后面悉筑墙,高二丈五六尺,各留一小门,仅容单人马过之,不知何代人造此以避乱者。城外皆乱山,形甚恶,至此毛发耸然。满四等常围猎至此,熟知其险可据”,足见当时其险要的程度。
      成化四年,满俊败于明官兵,只好引兵退居今火石寨大石城。两军大战于石城,明军获胜,将满俊将士斩首7600人,俘虏2600人。生擒满俊及家眷200余口,被押解南京全部杀害。
      这场战争持续了半年之久,虽然最后以明军的胜利而结束,但明军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满俊等人被擒问斩,双方死伤非常惨重,是历史上西吉境内的一次最大战事,据说当时是尸骨遍地,血流成河。
       战争结束,明廷“恐后有叛者必据此为巢穴,遂令万人悉平之”。在明军的焚烧毁坏下,石城已难寻曾经的原貌,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建筑等历史古迹惨遭破坏,给石城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成为千古遗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吉火石寨:黄土高原独特的丹霞美景和人文印痕